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七十年代神笔马良》 130-140(第2/30页)
阿速的火车,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也延误了两小时。
闻慈庆幸自己东西准备得齐全,来时穿的衣裳厚度不够,她把行李包里的棉裤棉帽翻出来,去卫生间换上,再出来时,整个人都变得暖暖和和的,还有点热了。
林姐余光里见到一个橙黄色的东西凑过来。
她吓了一跳,下意识转头,结果见到表情无辜的闻慈,她上身穿着橙黄色的棉袄,长度快到膝盖,因为厚,有些臃肿,把她原来纤细的身板都衬得胖了两分,乍一看非常扎眼。
林姐:“你这一身……”
“很明显吧,”闻慈为自己的小聪明洋洋得意,拉着自己的袖子给她说:“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的,我要是丢了怎么办,我特意弄了身这个颜色的,你一下就能瞧见我。”
要不怎么说,国际上救生衣是橙黄色的呢?
林姐没想到是这个原因。
她不得不说,这个理由显得还挺认真的,但是她又看看这身橙黄色的棉袄,觉得自己的眼睛有点疼,默默转回头来,“挺好的,我的确一眼就能看到你。”
闻慈高兴叉腰,不过车厢里没冷到这个程度,她又把棉袄脱下来了。
“林姐,你带的衣服够厚吗?”闻慈抱着棉袄坐回床上,静等到站,她思索着自己的行李,“你要是不够厚的话,我还有没穿的毛衣,那个挺保暖的。”
林姐心里有点暖,摇了摇头,“我带了棉袄,而且我也没你那么怕冷。”
常锻炼的人气血旺,她现在穿着件线衣在车厢里都是热乎的。
好不容易到了九点多,这趟晚点的火车终于堪堪停下。
“由首都南终到阿速镇的火车已经到站,请同志们拿好行李,准备下车……”播报在整列火车上响起,在普通话广播之后,紧接着的就是一串维语广播。
林姐看了眼周围,“这里少数民族还挺多的。”
越往西北走,车上听不懂的口音就更多,等到阿速站时,周围的面孔有很多一看就是少数民族,哪怕看着像汉族的,可能一张口也是维语,或者带着西北口音的普通话。
阿速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数量大概是八比二,这其中,主要是维族和回族。
闻慈紧跟着林姐下车,站台的标识,也是双语的。
她看不懂维语,就跟着普通话标识出去,正四处观望,林姐就拉住了她手臂,“兵团的人来接我们了,”说着,朝接站的人堆里举着一块纸板的人走过去。
这位同志果然是第七农垦兵团的。
他操着一口东北口音,问道:“你们就是闻慈和林英同志?”
两人熟练地掏出证件让他看,除了证件,还有盖了首都外贸部章子的出差介绍信,中年同志一看,表情都严肃了几分,把证件还给她们,“我是兵团二营三连的连长,特意来接你们,就这些行李吗?我帮你们拎。”
林姐没让他帮自己,只请他帮闻慈拎了行李包。
三个人往外走,刚一感受到风雪,闻慈就把手里的棉帽子扣到了脑袋上。
三连连长也把帽子扣上,他带的是军绿色的棉帽,两边垂下遮耳,可以防风,他一边走一边为两人介绍:“我们三连是团里开垦工作做得最好的连,聚集了来自大江南北的知青,大家都很团结,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一起劳作、吃饭、生活。”
闻慈不了解兵团,听着像是部队,但怎么还是农垦的,还有知青呢?
林姐为闻慈解释,“这些兵团是按部队的体制,但主要肩负的是农垦的任务,发展农牧业,带动当地老乡发展,来这儿的有部队,但也有援建的,大多就知青。”
“是的,”三连连长语气自豪,“我们最早的知青已经来这里十年了,我来这里也已经八年,这八年来,我们开垦了上万亩土地,为国家提供了非常多的粮食。”
他看看两人,有些好奇,“上面说你们是来参观学习的?”
这名头听起来还怪正式的。
闻慈心里想着,解释道:“我们是来参观的,找找素材,为了画能够出口的图书。”
“出口?”三连连长肃然起敬,“这可是好事,出口就能赚外汇,有了外汇就能买他们国外的好东西。你们需要什么帮助,尽管跟我说,我会尽力帮你们的。”
闻慈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帮助,她得先看看当地的情况。
“连长,我们是在哪里住?”她问。
三连连长道:“你们可以住我们能兵团的招待所,距离知青们的宿舍不远。”
闻慈听了,却问:“那我们能和当地的老乡接触到吗?”
三连连长想了想,“兵团旁边的镇子上大多都是老乡,至于旁边嘛,对了,有阿不都一家,他们就住在兵团旁边的木屋里,旁边是草原,他们会在那里放牧。”
闻慈眼前一亮,“那我可以和他们打打交道吗?”
“可以是可以,”三连连长爽快点头,但是又提醒道:“但你们要注意,我们的习俗可能不太一样,一些我们能吃的东西,他们不能吃,反正有不少忌讳。”
他跟闻慈大致说了说,最重要的,就是强调猪肉问题。
闻慈半点不意外,她其实上辈子有朋友是□□的。
她点头记下了三连连长说的话,等见到火车站外的马车时,睁大了眼——虽然不是古装剧里的马车,只是一匹马拉着个木板车,但那也是马,不是驴和牛啊!
三连连长骑上马,招呼两人上去,“兵团离镇上有点距离,你们快上来吧。”
闻慈新奇地爬上木板车,两边有半米高的围栏,里面还有两个小马扎,还有几个被撑满的麻袋,她和林姐坐到马扎上,两个人都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景物建筑。
大西北,闻慈两辈子头一次来。
三连连长把围巾拉到嘴上,不怕灌风了,这才驾着马跟两人说话。
“阿速不算繁华,但镇上的物资还是比兵团齐全,每次有人要来镇上的时候,都会捎带点东西回去——刚才等你们的时候,我足足寄了好几十封信,都是帮知青们带的。”
三连连长讲话嗓门大,爽朗,说到这里还笑了起来。
闻慈扒着小围栏,忍不住:“他们知青可以回家吗?”
“过年的时候可以,但得批假,可不能自己随随便便跑了,”三连连长叹了口气,“知青们哪儿来的都有,近的有西北的,但大多数都是全国各地的,有些南方的,一连好几年也回不去一趟,路费贵,也太远,回去一趟在家里待不了两天就得回来了。”
闻慈觉得这个话题有点伤感。
但三连连长很乐观,他又笑了起来,“现在城里日子也不好过,这帮知青来兵团的都是幸运的,兵团虽然干活重,但规矩正,吃得也多,说不准比他们在家里吃得还好呢。”
他们一路上聊着天,在闻慈觉得自己脚都要冻木了的时候,终于见到了兵团的影子。
和她见过的白岭军区相比,兵团的守卫不算严密,三连连长打了声招呼,登记完就能进去了,他先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