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臣妻》 60-70(第21/21页)
让她眉心跳动。她呼吸瞬时急促,抓紧了手里的书卷。
咽下一口空气,小心看新人并没察觉什么,她才忙松开书卷,把头撇向外,暗自深呼吸。
难道说,新人,她竟可能是,妇人吗?
“好一对恩爱眷侣,苦命鸳鸯。”
看看哭得不成人样的儿子,又看看梗着脖子满面不服的儿媳,仇夫人慢声问:“你能为了霍氏几年不纳二色,萧观身边多少妻妾环绕,二娘大婚不过三年,就给他生了两个孩子,余下侍妾也有生养,他怎么还不知足、还要领新人呢?”
这简直无理取闹——
“真是要反了天了!”一声暴喝从门外响起,又迅速靠近,“你们还在这废什么话?”
康国公迈进门,一眼都没看儿子儿媳,只骂:“都滚!!”
霍玥急忙站起来,没空管震得发疼的耳朵,只顾拽宋檀先走。
两人还没迈出几步,便又听见康国公近在咫尺的怒喝:“都是我几十年惯的你,让你连皇子纳妾都敢非议。国公可纳八妾,我这就抬八个有名有分的良妾进来,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你想纳妾,抬就是了,还说什么!”仇夫人分毫不惧,“六十岁快死的人了,吃了败仗死了儿子就当缩头乌龟,也不怕人再笑话糟蹋十六岁的姑娘!”
夫妻两人针锋相对,说出许多陈年旧怨,霍玥和宋檀赶着跑出了院门,还能清晰听见屋内的咒骂。
事已至此,并非他们能再插手。
两人惶惶然走回自己的院落,瘫坐在榻上,对视一眼,虽还都在急喘,却也一齐放松了下来。
虽然母亲还是说不通,但总归,萧观要了人,陛下松了口,今日之后,康国公府与人往来,就不必再背负“与萧观有血仇”的名声了。
只是宋檀还放不下母亲。
他做梦一般喃喃:“阿娘,怎么会变成这样……”
“其实,母亲说的……也不是全没有道理。”霍玥咬了咬牙,低叹,“你我成婚五年,至今无子,已是长辈宽容。如今把宋湄送出去了,你身边是没了人……”
她抬起头,双眼盈满了泪,直直看着丈夫,心里打算好:
若二郎果真对宋湄用了心,她不如早日再给一个丫鬟,一则为子嗣计,二则,家里剩下所有的丫鬟,加起来也不如宋湄一个,早早占上妾的位置,省得二郎真在外喜欢上什么“国色天香”的新鲜人,要带进来生儿育女!
“都说了,这不怪你。”宋檀立刻宽慰妻子,“送出去她一个,换来全家安宁,这岂是错?若你有错,那有人袖手不管,又算什么?”
“可咱们到底还没有孩子!”霍玥泪水涟涟,“大嫂又霸道横行,一寸不肯让,真叫她过继了孩子,咱们又成什么?”
宋檀看不得她这样,连忙起身过去,把她紧紧抱住。
投在丈夫怀里,霍玥忍着心酸,仰脸看他:“宋湄虽去了,剩下几个丫头里,我看,凌霄倒还合适。不如再择个好日子,把她收了房,等有了子嗣,咱们才能真正安心。”
说完,她放缓呼吸,一瞬不错地盯住宋檀的神情。
而宋檀蓦地想起了三天前的那个夜晚,那个让他蚀骨快活的夜,他第一次知道,原来宋湄不是个木头人,第一次窥见到她真实的美……他又想起昨夜,宋湄穿着简单的翡翠衣、石榴裙,描眉画目之后,便如春日牡丹、夏日芙蕖般耀目,是人世间难以再寻的明艳。
而她这样妆扮起来,是为给另一个男人享用。
宋檀心口突地发疼,似被重重拧了一下。
怀中啜泣着、仰视着他的妻子,忽然也变得沉重、沉重。
这一刻,母亲的疯话又在他耳边作响:
“为求荣华富贵把侍妾送出去献媚仇敌,如此无能懦弱,枉生为人!”
刻漏声声,水珠砸下,一滴又一滴,在寂静的空间里回荡、回荡。
即将三更了。
这个时辰……这个夜晚,宋湄她是不是又在萧观怀里……又在萧观怀里——宋檀紧抿双唇,听得见自己的牙咬得“咯吱咯吱”响——她是不是又在萧观怀里——极尽献媚——
讨好承欢!-
太子在宋湄身边坐下。
李朝恩静静地退至远处,临走前发现杏娘不长眼色,顺道把她也带走了。
宋湄抱住琵琶,就当旁边没有人在,顺手拨弄起来。
她在想韩孟修。
韩孟修那么他对公主是真心还是假意?他对堂弟的死或许欣喜若狂,还想取而代之。
这样无情狠毒的人,公主在他的计划会发挥什么作用?
一声突然的问句打破宋湄的思绪:“公主可闹人吗?”
宋湄手指一顿。
她反应了一会儿,才想起太子问的不是华容。
没等她回应,太子自言自语:“本宫糊涂了。算算日子,要到新年才有反应。”
太子说的可能是胎动。
如他所说,他看过不少医书。
宋湄停下来,并不搭话,她能察觉到太子正一刻不停地注视着自己。
自从那次吵架之后,两个人各自用饭。太子去政殿,她在寝殿辗转,轻易不出去。
两个人很少遇见,也从没有说过话。
宋湄觉得,她与太子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平衡之中。
她不见他,他也不打扰她。
因为不见,所以和谐。
现在,太子要打破这份平衡了。
太子站起来:“这几日,我一直在想你。我想亲你,吻你,同你共赴巫山。”
在太子靠近的时候,宋湄以眼神比照了琵琶的尺寸,不及太子的腿长。
但这个琵琶有八斤六两。
太子在她身边弯腰下来。
宋湄把琵琶放下,握住了琵琶顶端。
太子的手臂从她臂下穿了过去,深长地吸了口气。
他的手落在宋湄腹部,靠在宋湄肩上,缓缓吐息:“六月,东宫的荷花开得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