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我真的是咸鱼[快穿]》 150-160(第1/16页)
第151章
狄戎这几年被大雍供着, 可谓是春风得意,眼下被大雍与契胡两相夹击,吃了这么大一个亏, 相比起愤怒,第一念头是不可置信。
他们给契胡送去了国书,大意是——雍朝这小子不听话我从韩如海死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但你是怎么回事?
契胡打了胜仗便有了底气,也不像从前那样对狄戎毕恭毕敬了。
孛烈礼貌回信——大哥,发生这种事, 谁都不想的。要怪就怪雍朝画的饼太香了,小弟没忍住, 在大哥身上咬了一口。
确实比雍朝画的还香。
写信的时候很得意,信写完送出去就有些慌张了。
契胡孛烈越想越愁, 问左右道:“大雍皇城那边, 就没有消息传来?”
元复举回京篡位,是成功还是失败好歹得有一句准话,总不至于一点声响都没有。
左右摇了摇头:“倒是有个叫李成德的世家带头叛乱, 但是那小皇帝一出马, 事情就被解决了。”
旁边有个大臣若有所思:“听闻这次平乱, 突骑军也有参与?”
“是。”
那大臣思忖片刻,斟酌着说道:“元复举年少,那小皇帝年岁也不大,且还有突骑军在……孛烈,您说有没有可能……”
孛烈后知后觉反应过来他的猜测,想也不想便激烈反驳:“不可能,绝不可能!汉人贪生怕死,他一个皇帝, 怎么可能亲自来我契胡?”
然而嘴上不愿意接受,脑子却不由自主思考,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他急得在大殿上来回踱步,半晌,他下定决心:“取纸笔来,是与不是,一探便知。”
他给大雍写国书——大哥啊!!!小弟对你忠心耿耿,还为你得罪了狄戎,你可不能不管小弟啊!
这封言辞恳切的信写完,还没来得及寄出去,沈应先一步拿着“元复举与孛烈的来往信件”出现了。
沈应派了一队人马送宋时微回盛京,他自己留了下来。
——沈明烛这个黑了心的皇帝才不会真只让他出门游玩。
对此,沈明烛表示,这也怪不得他,谁让沈应的确好用?
沈应于领兵一道极有天赋,原剧情里,他初次带兵亲征就获大捷,在秦铮死后,守住了破碎飘零的国门。
此世他还没发现自己这份天赋,虽然很奇怪沈明烛为什么会让他来边境,也只能猜测是这人逮着一个力工就想使劲压榨。
沈应仿佛能预料到他往后永无闲暇的悲惨生活,苦于拿沈明烛没办法,只能把气撒在契胡身上。
他也带了一支大军,拿着圣旨与突骑军汇合。
突骑军本就已经占了上风,又有强援加入,在契胡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大军已然兵临城下。
沈应挥着信件言之凿凿——契胡不服王化,试图乱我大雍河山,已是取死有道。
契胡:“???”
虽然大家都知道彼此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上一秒还好哥俩似地打狄戎,下一秒就翻脸不认人,是不是也太不是东西了?
可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就要学会装傻,契胡憋屈解释——大哥,小弟万万没有此心啊!
沈应指着来往信件上几个大字——口口声声支持元复举叛乱,这不是意图乱我河山,还能是什么?
大军压境,契胡悲愤交加——你他爹的装什么装,谁不知道元复举就是沈明烛!
所有人:“???”
这个消息传开之后,整个盛京都笼罩了一层说不清到道不明的暧昧气氛中。
当今陛下是前段时间在西境掀起风风雨雨的元监军……这件事,怎么说呢,很有可能啊!
其他疑点就不提了,陛下莫名其妙让晋王到西境接一个人回来他们也能装作没看见,就说到现在元复举都没出现反驳,就很值得思量。
难道说……
朝臣们小心翼翼在早朝时试探提起,沈明烛大惊失色:“这可不能胡说,朕分明一直在盛京,奏折照抄批阅,公务照常下令,怎么就到西境去了?总不能前些日子的公文,都是朕的皇叔假借朕的名义吧?开什么玩笑,朕的皇叔忠心耿耿。”
然后他勃然大怒:“好啊,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契胡意在离间皇室亲缘,罪加一等!”
朝臣们噤若寒蝉,不敢说话,唯恐也被挂上离间天家的罪名。
然而心里怎么想的就不知道了。
盛京都听说了,漠北自然更早就收到消息。
商九安蹲在地上,抱着头难以置信:“陛下和元监军,是同一个人?”
他骂骂咧咧的,和他崇拜不已的,是同一个人?
秦铮面色如常,然而眼中却闪过几分恍惚。
难怪他总觉得那公子的身量有些熟悉——他见过陛下执剑的,在天牢的时候。
商九安捂着头,满脸难以理解:“将军,你说陛下他图啥啊?”
沈明烛把秦铮从边境叫回去,导致他们三年筹谋毁于一旦,又任由韩如海将其下狱拷打。
可若说陛下想要将军死,又何必遇到刺杀后还肯放将军回营?
若说陛下贪生怕死不思重整山河,又何必亲自来边境?
商九安想不明白。
……他们俩,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
“好了,多思无益。”秦铮收回思绪,“传令下去,整军备战,狄戎必会觉得我朝全力备战契胡而漠北空虚,我们便将计就计。”
“狄戎不是已经龟缩在河对岸,闭城不出了吗?”
“这是假像,一场败仗不足以叫狄戎伤筋动骨,宗阶亦是当世名将,没这么容易退却。不过有了先前那一遭,倒是彻底断了狄戎与契胡联合的路。”
商九安自然是相信秦铮的判断的,只不过……
他叹了口气:“将军,军中粮草撑不了多久了。”
他们一直都没得到来自朝廷的援助,漠北每一场战役,全都是他们自力更生,以耕养战,此前能全军进攻,已是耗尽了三年积累。
商九安道:“不若再等些时日,秋收之后,军中也宽裕些。”
秦铮皱了皱眉,有些可惜:“难得有此良机。”
他沉吟片刻,断然道:“那就背水一战,至于日后,我给陛下上书,请朝廷相援。”
“将军!”商九安未曾想秦铮会下这样一个命令,眼神错愕。
身为秦铮的副将,他知道秦铮用军看起来大胆,但其实再慎重不过。将军把麾下每一个将士的性命都看得极重,所以每一步都细细推敲。
秦铮轻易不会下破釜沉舟的命令,怎么会把后路交给背弃过他的朝廷?
秦铮眼神中似有怅然,“九安,有些事,仅凭我一人是做不成的。”
他需要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后盾。
“将军,你就好好当个将军,安邦定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