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敌登基为帝之后: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宿敌登基为帝之后》 90-100(第12/22页)

二人说话间,青梧已经从钱匣中取了银票来。两张银票面额一共二十三贯,顾宁婉道:“多出来的三贯你留着应急罢,也好宽裕些。”

    她是知道这个妹妹的性子的,如无必要不会向她开这个口。

    将银票递给顾宁熙前,顾宁婉最后告诫道:“不准做有违家规的事。”

    除此之外,她没有再多过问。陆憬面不改色:“儿臣前段时日在崇圣寺中求过签,解签的高僧说儿臣的姻缘还须等上三两年。”

    “什么时候开始信这些了?”

    “信则有,不信则无。”

    父子二人你来我往,有了几分从前的感觉,明德帝怒意渐消。

    殿中桌案上摆着不少物件,是陆憬闲来无事,寻出了柜中的旧物翻看。

    明德帝记得当中的一把木弹弓,还是他亲手带着祈安做的。

    他放平了语气,姻缘之事的确不能操之过急。

    “父皇说得有理。”

    这小子没安好心,明德帝不与他计较,但也不准备就这么被他糊弄过去。

    他道:“你到底心仪什么样的姑娘?”

    环肥燕瘦,祈安总得说出个所以然来,自己和皇后才能为他安排。

    话音未落,陆憬脑中已蓦地浮现出一道清隽身影,并不模糊,一闪而过。

    他僵了僵,完全不敢再细想。

    见儿子陷入不同往常的沉默,明德帝约莫感受到几分。

    祈安果然是有了意中人,或许出身不高。但只要祈安喜欢,纳入王府做个姬妾也可。等有了子嗣,名分可以慢慢抬,总不会委屈了她。

    明德帝委婉提及此,但必定要先迎王妃过门,再不济先立侧妃也可。

    “父皇,容儿臣……再考虑一二。”

    毕竟是要与祈安执手一生之人,见他松口,明德帝提点道:“你自己多上些心。”

    他传来李暨,吩咐将东西呈上。描金的托盘内摆了五件木雕,俱出于大师之手,明德帝还特意加了一柄紫檀嵌玉的如意。

    “留着赏玩罢。”

    “儿臣多谢父皇。”

    顾宁熙对她保证:“阿姊放心,我年前必定归还。我写个借据给阿姊?”

    顾宁婉没好气:“我还能怕你跑了不成?”

    妥贴将银票收入袖中,顾宁熙笑容灿烂,一揖道:“多谢阿姊。”

    “行了,去办你的事吧。下月书肆中到的新书,记得给我带回来。”

    “这是自然,我记着呢。”一弯蛾眉月缀于天幕,清辉皎皎。

    桌上的酒壶空了一个,顾宁熙混喝了两种酒,此时此刻有了几分醉意。

    不过她酒品很好,酒醉也只是安安静静地趴着,继续央昭王殿下给她讲各地的风土人情。

    她饮酒后的眸子亮晶晶的,昭王殿下在外行军,去过的地方数不胜数,也饱览了大晋大好河山。

    不似她一直在京中为官,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外放的机会。

    以她现在的官职,就算外放官升一阶,俸禄恐怕也不够奉养母亲。

    所以她才想着多攒一些银钱,等到熬够了资历,能够成为四品知府,便可带着母亲离开。

    什么世子之争,什么储位之争,她真的不想奉陪。

    “殿下去过江南道吗?”她开口问道。

    陆憬摇头:“不过听说江南山水甲天下,自古繁华。”

    顾宁熙慢吞吞地应道:“我表兄去过,他也这么告诉我。江南烟波浩渺,于水文上大有可为。烟雨蒙蒙的江南……”

    陆憬反应了片刻,才想起她说的表兄应当是指孟家长子孟庭。

    桌上伏着的人声音渐弱,呼吸慢慢变得绵长。

    睡着了?

    陆憬无奈地笑了笑,将顾宁熙手中还握着的酒盏先拿远些。

    睡在这里可不妥当,陆憬想先唤醒他。屋中烛火柔和,轻轻摇曳。烛光映在熟睡的人的面庞,为如玉的容颜镀上一层暖光,美好静谧得恍如一幅画。

    陆憬的呼吸滞了几分,伸出的手停在半空。

    他低眸看着睡去的人。虽然是自幼一起长大,但他好像还是第一次这般打量他。他一直知道元乐生得很好,当年母亲在王府一见到他,便对这个如玉的小娃娃爱不释手。

    代州之地多丘陵,济水河畔架起了第一架高转筒车。

    流水在坡下源源不断冲击,水轮不停转动,索链上的竹筒汩汩汲取送往高处的,是春耕的希望,百姓的希望。

    田野间禾苗已抽出新芽,嫩绿的颜色蕴着无限生机。

    田地里随处可见农人耕作的身影,多数时候是一家老小齐上阵。纵然忙碌不休,他们面上却是久违的生动与希冀。

    中原大地饱经战乱,多少百姓在战火中背井离乡。人口锐减,地多人少。煎熬到今日的民心渴望安定,渴望丰衣足食。

    春雨淅淅沥沥,顾宁熙不自觉伸手接住落下的雨滴。今岁雨水丰沛,加上筒车与曲辕犁,大大便利了百姓耕作。

    濛濛春雨中,仍有农民在田间埋头辛劳。

    顾宁熙详细观察着田中犁具的使用状况,在农人们闲暇时,与他们攀谈,想再加以改进。

    知晓她是京中派来的钦差,百姓们热络无比,七嘴八舌地与她说着田地、庄稼,还有今年可能的收成

    朝廷赋税一降再降,便是大字不识的百姓都知道,本朝与前朝不一样了。不再有服不完的力役,交不完的杂税。

    百姓对朝廷的态度,单看他们对钦使便可知。

    顾宁熙踩在松软泥土间,惯来立于朝堂金砖的、洁净的官靴糊满了淤泥。

    可这是脚踏实地的感受,是在京都永远都不会有的体悟。

    述职的公文写了一页又一页,闲暇时分顾宁熙也会去信回京,与朝堂上的那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他在外征战时,大约见惯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罢,知晓仁政永远会比所谓的严刑更能安定人心。战火频仍,他以数年的时间平定了中原,结束无休无止的战乱,怎可能不得人心呢?

    夏日炎炎,禾苗碧绿,仿佛要透过灼热的风给人带来清凉。

    顾宁熙抱膝坐于柳树荫下,她自幼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从读书到科举入仕,安逸顺遂。

    她从前想着外放造福一方百姓,可她从不曾到田间地头,真正看过民生疾苦。有些政局上的设想,就如空中楼阁一般,天真、虚妄。

    第 97 章   避子汤

    天观元年八月,耗时半年,户部正式完成了详尽的全国人口清查。

    大晋三百零三州,共有百姓四百二十余万户,尚不及前代鼎盛时期的一半。

    连年战乱,中原人口锐减。突厥在北仍虎视眈眈,边患未平,国耻未雪。

    除过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朝廷接连下诏,鼓励百姓生育,增添人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