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敌登基为帝之后: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宿敌登基为帝之后》 60-70(第11/21页)

家郎君,挑了个合适的时机,开诚布公地与妹妹谈了谈。

    顾大人或许是良配,这些年他对妹妹的照顾,秦钰记在心里,也承了顾宁熙的情。

    但与宣平侯府结亲绝非是良缘。顾家家境太过复杂,妹妹嫁过去只怕要吃不少亏。且顾大人虽是宣平侯嫡长子,只怕未必能袭爵。

    依秦钰的意思,最好是给妹妹挑一户家境殷实、家风清正的官宦人家。门第不一定要太高,但家中人必定是要和善、好相处的。秦钰能给妹妹撑腰,京都大半儿郎都能任齐国公府挑选。

    他逐一分析厉害,母亲也被说动了几分。

    哪知平日里素来温和听话的妹妹,竟是难得地有了自己的主张。

    “我……我对顾夫子,又不是为了图侯夫人的身份。”

    “什么爵位不爵位的,我也不在乎。顾夫子若是想争世子之位,我可以帮他,我会打点好后宅的一切。他若是不愿争,我和他到时候离开侯府分家单过,侍奉婆母,岂不是更好?”

    他听妹妹口齿伶俐的一段话,惊讶之余更是欣慰。他和母亲原本还担心妹妹的性子太过优柔,没有主见。没想到妹妹不知不觉已经长成,远远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妹妹低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跟着顾大人读书学画,他教会了我许多。”

    秦钰于是开始认真考虑起这桩婚事来。

    原因无他,顾大人是真心实意引导妹妹。妹妹跟着他,也会成长得更好。

    且抛开侯府嫡子的身份,顾大人本身是新科探花,未及弱冠的六品工部主事,仕途通达。

    就算来日殿下即位,以才选人,应当也会重用顾大人的。

    妹妹满心满眼都是顾大人,三句话都不离他。秦钰纵然吃味,但妹妹几乎已非顾大人不嫁,他还是要尽快帮妹妹促成此事。

    他想要妹妹欢欣、顺遂。

    秦钰今日是特意等着顾宁熙,来探探顾大人的口风。

    若是顾大人也对妹妹有意,这桩婚事便成了大半。

    听懂秦钰话里话外的暗示之意,顾宁熙惊得险些连筷子都没拿稳。

    谁、谁娶秦滢,她吗?

    齐国公世子回京几天,怎么给她出了个这么大的难题?

    她忙低头看碟中菜式,掩下了眸中神色。

    秦钰将意思传明白后,便没有接着开口。

    惯来是抬头嫁女,低头娶媳,顾大人若有意,此事应当是宣平侯府主动。

    正常鸿门宴顾宁熙用得食不知味,等回到乐游院中,她坐于书案前,身心俱疲。

    她仔细梳理过席上的细节,要先告诉家中吗?

    顾宁熙摇头,很快否决了这个想法。

    秦世子是私下里寻她的,并没有将话说得太明白,在场也无其他人可以作证。若是她告知家中,事情须臾就变得复杂,反而不好收场。

    她当然不能娶秦滢,婚事是一定要拒的。但她也不能伤害了秦姑娘,她好容易才变得开朗些的,若是因这一桩婚事令她受挫,岂不是她的罪过?

    此事必须尽快解决,越少人知道越好。

    也不知道经了这一遭,她与秦钰往后还能不能体面地做朋友。这在朝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委实难办。

    顾宁熙垂头丧气,以额头抵住桌案。

    工部的庶务还没理出头绪,眼下又来了这么一件棘手的难题。

    她的命怎么这么苦啊。

    倘若那段印象并非空穴来风,那么……顾宁熙望眼前人,到了那个时候,他在何处?

    寡居三年……每每想到此,顾宁熙心口便闷闷地疼。脑中有一个声音,若是他在,突厥可汗焉能如此放肆?

    顾宁熙回忆着记忆里突利可汗的模样,与席上的可汗差了总有十岁。

    马车碾过青石板,巷尾的悦来居是间不大的小饭馆。

    店中客人并不多,二人寻了角落的位置坐下,简单点了三五菜式,并没有要酒。

    顾宁熙这个时候也饿了,这间小饭馆,他们从前来过几回。

    因自小顶了侯府嫡子的身份,顾宁熙出行并不受限。

    “殿下,”顾宁熙深思熟虑,还是开口道,“殿下近来是为什么俗事所扰吗?”

    以他们二人间的关系,顾宁熙觉得可以一问。

    她也确乎不曾见过昭王殿下如此愁苦的模样。

    是因为储位之争吗?顾宁熙迟迟不问便是忧心于此。可依她素日所见,他们兄弟间似乎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窗外月光隐隐约约漏进来,勾勒出面前人如玉一般精致的面庞。

    见他依旧是毫无察觉的模样,眸中蕴着真切的关怀和困惑,陆憬心底叹息与自嘲交织。

    不知道也好,这本就是他见不得光的心思。

    事实上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他竟会落入如斯境地。

    “殿下?”

    “是有一桩进退维谷之事,”陆憬最后只是付之一笑,“本王会让它过去的。不必担心。”

    从夏入秋,一队队军需从各处分头运往前线,络绎不绝。

    军营之中,二十余名库吏带人清点粮草。昭王殿下行军,胆敢克扣军需的人少之又少。除去沿途必要的损耗,加上营地中现有的粮草,足够五万大军支撑整个秋天。

    主帐外,昭王府的护卫亲自将几车物件带到。

    大部分都搬去了库中,只有少数几样孙总管特意交代的、尤为紧要的,方送入殿下帐内。

    陆憬未从军报中抬首,随口问道:“都有些什么?”

    一为陛下钦赐的一柄佩剑,还有一食盒存放得住的宫廷吃食,另有一方锦匣,里间不知存了何物。

    “嗯?”

    为首之人记得孙总管的嘱托,如实道:“此物乃顾大人所赠,总管大人说——”

    “呈上来,你下去吧。”

    小小一方锦匣摆上昭王殿下的案头,其上孙敬还命人加了一把锁,以免有所遗失。

    陆憬打开锦匣,锦垫上静静盛着一枚平安玉牌,并一封简短的书信,展开后乃元乐亲笔。

    信中只零零碎碎写了些闲话,她近来在学玉雕。纵然木雕与玉雕在技法上有相通之处,但玉石质地坚硬、细腻,技艺大不相同。元乐道初次尝试玉雕,虽说刻得很不好,但第一块还是有些意义。

    陆憬的指腹细细摩挲过其上的平安纹样,唇畔不知不觉漾起一抹浅笑。

    朗月清辉下,经久未散。

    夜半子时,甄源携新探得的秘报入了昭王殿下主帐。

    陆憬阅看过,加上这一封,前后种种迹象表明,徐朗营中粮草濒临断绝。

    他指间搭于腰间系着的平安玉佩:“明水大坝修好了?”

    “是,一路加紧赶工,赶在午后如期竣工。”

    时值汛期,陆憬研了墨:“传信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