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110-120(第2/24页)

么,对你接触管亥,试图替陛下收服他们的事情,真就一点都不知道吗?”

    张燕一拍大腿,就站了起来:“你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我就来气。我见孔融在说什么有教无类,建立学舍,不仅把郑康成所住之处改名为郑公乡,还延请郑公的学生前来授课,真以为他虽在打仗上没本事了点,人总算还像模像样。往后,就算做不成北海相,也能去洛阳教书。谁知道啊!”

    “我潜入到他那学馆中听讲,就听他给那些跟我一样认不得几个字的人说,黄巾全是些招摇撞骗,蛊惑人心的东西,要跟着他踏实劳作,征讨逆贼,这才是正道。但那学问的东西,是半个字也不跟我们说呐,只见他与那些名流士人高谈阔论去了。我都怕我说出了身份,他非但不听我的劝,还把我当黄巾逆贼捆起来烧了,气得我那是转头就走。”

    反正他想着,孔融办学办得正热闹,手中兵力又不足,还能再去找管亥的麻烦?他脑子坏了才会这么做吧?

    谁知道,他是真这样狗胆包天!

    消息从青州传到冀州的时候,张燕直接在刘表面前表演了一个“天都塌了”,然后得到了刘表颇为理解的安慰。

    但比起安慰,张燕其实更想向刘表借来麴义的兵马,直奔北海朱虚县,把孔融从城中揪出来。

    碍于陛下的面子,他才安安分分地等着朝廷的消息。

    最多就是他自己每天焦急地多走两个来回罢了。

    幸好,陛下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眼就看出来,到底是谁的问题比较大。不仅派来了荀攸这个军师,还在诏令中点明了要清算孔融为官不当之处!

    荀攸揉了揉额角,再度在心中骂了一句孔融。但此刻骂人也无用,更重要的是另一件事:“我将带陛下旨意北上幽州,去见那公孙伯圭,往来之间,少说也要十余日,若要调兵,则耗费的时间更久。那孔融能守住城,而不落入管亥手中吗?”

    要是管亥先把孔融抓出来,一刀宰了,那司马懿建议陛下启用公孙瓒赶赴青州的建议,就全泡汤了!

    张燕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这一点,你倒是不用担心。我虽然只听了孔融授学之言两日就跑了,没跟他有多少交情,但为了跟管亥说明白陛下是怎样的人,还是与那姓管的接触了两月的。他军中人数不少,却不是因为他有多少本事,治军有多严整,而是因为冀州青州等地并没有多少称职的官员,百姓流离失所众多。这些人,要呐喊出个气势还行,要攻破城关,却没那么容易。真要破城,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城中的粮食已被耗尽。以我估量,从现在算起,应该还能支撑一月。”

    荀攸沉默了片刻,其实有那么一点想问,为什么张燕会知道孔融的存粮数目,毕竟按他的说法,两人的关系绝对称不上亲密。

    可转念一想,有些问题那么计较干什么,能得到需要的答案就好。

    又听刘表在旁幽幽接道:“当年孔融为何进大将军祝寿,因不在名册内,竟被拒之门外,孔融也硬气,直接带着名帖转头就走,顺手辞官,可见此人能力如何姑且不说,气性并不小。既有粮在城中,管亥又不通攻城之法,孔融他不会坐以待毙的。”

    荀攸大喜:“好!有使君的这句判断,我能安心北上了。”

    ……

    刘表和张燕的分析也一点都没错,孔融他确实没有坐以待毙的打算。

    他目睹了大儒郑玄的儿子为了前来给他解围,消失在了乱军之中,在城头嚎啕数声,心中惊恐了一阵,又按捺下了恐惧,开始寻找其他的出路。

    孔融他不明白……

    都说得道者多助,他来北海的时日,虽然算不得太长,但自觉做的事情也不少,怎么就走不出一条出路呢?

    反正必定不是他出兵征讨管亥的问题。

    这群人该打!

    不受官府束缚,不遵朝廷号令,他身为北海相,需要将他们打散,难道不是在履行职责,恪尽职守吗?这当中的发展出了些问题,就是另外的事了。

    但如今被困城中,他急需一路援军,又是不争的事实。

    “援军,援军……”孔融踱步多时,忽然目光一亮。

    等等,他可能还真能有一路援军!

    他初来北海上任时,就让人把此地的奇人大才,一并汇报到了他的面前,其中有一人不在北海,而在临近的东莱郡,名为太史慈。

    他不仅长臂善射,武力非凡,还有一桩奇事在身。

    说是往前数几年,朝廷的秩序还未这般崩坏的时候,哪怕青州距离司隶稍远,各类文书也能轻易送至洛阳,交付有司评判,只是朝廷官员少有前往青州复核,于是以文书先到者占优。恰好青州的东莱郡衙署与那青州州府之间有嫌隙,还同时送了一份意见相左的公文入京。

    二十一岁的太史慈领着郡中俸禄,星夜疾驰,追赶州府送信之人,还真被他赶上了,又用了些计谋,毁掉了这份文书,把自己的那份先交了上去。

    这事虽然是办成了,但他也因此遭到了州府的仇视,被迫逃亡到辽东去了,只留下了母亲在东莱独居。

    孔融于是数次派遣人去过问太史慈的母亲在此居住是否安好,又让人送了些生活所需。

    他本不希望把这份善意用作人情筹码,但此刻,已是局势所迫了!

    若是能派人疾驰出城,恳请太史慈的母亲去信辽东,请太史慈折返归来,回来之前,也向刘虞求援,索取些人手为助力,或许,真能为他谋来一条生路。

    太史慈义薄云天,刘虞以仁德治幽州,当是他孔融的知己,也是他的救星!

    【作者有话说】

    孔融:(向幽州)太史慈救救,刘虞救救!

    饼饼:(向幽州)公孙瓒,证明你没有反叛大汉的时候到了。

    (狗头)(滑稽)

    第112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一更)

    ◎选择的机会◎

    孔融说干就干。

    他在想到了这条绝妙的求援之法后,当即命人接长了绳索,趁着夜黑风高,把数人自城上放了下去。

    在城外的管亥派人蜂拥而来,抓捕“信使”的时候,他又另开了一侧的城门,把数名骑兵放出了城去。

    这些骑兵自城外黄巾的间隙里冲了出去,直走东莱。

    不多久,便有一份书函被揣入了其中一名信使的怀中,继续跨上骏马,匆匆北上,赶赴太史慈在辽东的隐居避祸之处。

    只是有些奇怪的是,当他们循着太史慈母亲的指示抵达辽东时,却没真见到太史慈的人,而只知道,此地能给太史慈传讯而已。

    仿佛是这位母亲并不全然相信孔融突然找上门来的求援,仍有一份警惕之心。

    好在,这份来信,依然把那位游侠打扮、猿臂蜂腰的神射手送到了他们的面前。

    他应当已经看过了由母亲送来的信件,但还是用一双精明而犀利的眼睛,把来人上下扫视了一番,观望之时。左手将右手的骨韘,又转过了一轮。

    有那么一个瞬间,信使几乎要以为,自己不是什么报信求援之人,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