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100-110(第22/24页)

董卓启用卢植荀爽一般,把郑玄请到洛阳来的人,徐庶就要务实得多了。

    能掌握住的知识,才是属于他的东西。

    没瞧见陛下让人题字送来此地的门头牌匾吗,上面写着的,是“经世致用”四个字。

    不过这些人连带着徐庶在内都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这位陛下听着司马懿转达的“建议”,也露出了几分郁闷,捂着额头答道:“是我不想请郑康成前来吗?”

    是这事难办啊。

    与卢植、蔡邕、荀爽等人同为大儒名家的郑玄,在古文经学和易学上的造诣,还要在前面几位之上,哪怕是党锢之祸期间,也在家乡闭门写作、教授学生。不说郑玄本人,他的那些门徒,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官员储备财富。

    但郑玄此刻,虽没像是卢、荀等人一般,被董卓裹挟着带到长安去,却也没在离洛阳太近的位置,而是在遥远的青州。

    从去年稀里糊涂地当上皇帝,到现在重回洛阳,刘秉几乎没得过一日的歇息,一直在整顿洛阳和其周边各州的秩序,同时提防着董卓有所动作,哪有空管到冀州以东的青州去?

    就连冀州,也是因刘表对韩馥的“速战速决”,才从名义上归属于他的。那青州,是真分不出多余的心力来。

    有人会说,既然他是皇帝,为何不修书一封,送到青州,延请郑玄入朝呢?

    可要知道,就在三年之前,因先帝的授意,朝廷的三公分别向郑玄发出过一份邀请,都以失败告终,刘秉自认,自己还没有这么大的面子,让关起门来钻研风水易理、经学典籍的大家出门来洛。

    这位郑玄先生,如今也已是六十四岁的高龄了,以古代的平均年龄看,绝对能称得上是长寿,那谁又能保证,把他从青州接到洛阳,谁知道在半路会不会出什么事?

    最重要的是,青州现在,还真是乱成一锅粥了!

    刘秉看着手中这份由张燕送来的奏报,只觉头更疼了!

    倒不是因为奏报之上的字。

    张燕时隔数月才送回这封信,似乎也颇有一番“非复河内张燕”的想法,比起不告而别后向陛下请罪的那封,这次的信上,不仅空白和打叉少了许多,在言辞达意上也比之前进步了许多。

    而是因为这信上的内容。

    正好司马懿来向他汇报重建太学的进度,刘秉就把这封信递到了他的面前,“来看看,现在该当如何处理?”

    司马懿接过了信来,就见张燕在信中写道。他和杜长等人来到冀青交界之地,很快就见到了驻扎在此地的管亥,也在随后见到了驻扎在青州的张饶。

    这两人都有不少黄巾士卒随从,对于张燕的突兀到访虽有疑惑和警惕,但对他的重视远不如想象中的重要。杜长从中说和,讲起在司隶的所见所闻,也让管亥等人将信将疑,怀疑杜长并非有感而发,而是拿了朝廷的好处,来收服他们。

    若是换成一年前,张燕这会儿听到这种质疑的话,早就急脾气爆发,转头喊上人来和管亥打架了。但现在他自知自己辞行突然,不干出一番成果就回来,必定要给陛下惹来麻烦,还得换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于是他和管亥打赌,且看看邻近的冀州在因陛下下诏、改换了州牧之后,到底能否局面焕然,百姓安居。

    可那刘表又不是个神仙,没个三五月在,哪有什么焕然一新的说法,必须等上一等,才能看到换了冀州牧后的效果。

    但谁知道,这一等,就等出了问题来。

    青州有个郡,叫做北海国,北海国的国相叫做孔融。这人年轻的时候就因让梨而出名,还因党锢之祸中窝藏名士,名声更为响亮。到了成年后被朝廷征辟,还一度做过虎贲中郎将这样的要职,不过在董卓入京后,和袁绍的情况有些相似,被安排到了北海国这偏远之地。

    孔融的实力算不得强,虽是当过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也并不擅长军事,所以当袁绍起兵赶赴兖州、与曹操会合的时候,孔融并没有动。

    他在做什么呢?他在北海建学校、举贤才、表儒术,以及,和流窜在附近的黄巾军为敌,集结百姓重设城邑。

    当然,战绩是没有战绩的,还被张饶打败了一次,闷头回去继续修学校了。

    因大儒郑玄也在北海,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孔融的座上贵宾,正是文化氛围熏陶全境啊……

    然后就出问题了。

    出了个大问题!

    以孔融的性子,先前败给张饶,并不会让他气馁,反而只会让他觉得,自己是来到北海不久,做出的准备还不足够,迟早又有一战。

    偏偏此时,张饶和管亥还因张燕的劝说,暂时偃旗息鼓,又为了压住黄巾免生动乱,张燕掉头前往冀州,向刘表借粮去了。

    这孔融又哪知张燕他们的赌约,一看此情景,还以为张饶虽然胜过了他,其实也没讨得什么好处,这不就暴露了色厉内荏的本质了吗?

    张燕人还在冀州呢,就收到了这见鬼的坏消息。

    孔融举兵征讨管亥张饶,反而被管亥大怒之下,围困在了城中。

    郑玄的长子郑益恩,在孔融到任之后就被举为孝廉,此刻眼见孔融有难,怎可袖手旁观,直接带人来援,若不是杜长反应机灵,瞧出了他的身份有异,他险些就要死在乱军之中。

    总之,先前的和平顿时变成了泡影。

    张燕和刘表,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正在因同病相怜而抱头痛哭。

    天下蠢人,何其之多!

    【作者有话说】

    张燕:哇哇大哭,我是要给陛下报喜的啊,你……

    刘表:哈哈哈哈原来不止我一个被人坑啊

    第110章 第一百一十章(一更)

    ◎如朕亲临◎

    自诩聪明的蠢人,更是天大的祸害。

    ……

    “好一个愚蠢的孔融!”

    司马懿还正在往下看呢,就听到了陛下盛怒之下的一句拍案大骂。

    他抬头,就见陛下年轻的脸上阴云密布,一向让人觉得和善包容的眉眼间,也蛰伏着喷薄欲出的怒火。

    他此前没在陛下的面前,竟不知陛下此刻的怒火,和先前袁绍谋逆劫走荥阳王的时候相比,到底孰轻孰重。

    但好像,只比惊闻董卓放火焚烧洛阳城的时候,稍弱一筹而已。

    真的只差一筹。

    可这也真不能怪陛下表现过激。

    按照张燕所说,原本他都已暂时说动了管亥等人,等着看冀州重新归于陛下治理后的变化,或许就能在刘表治理冀州有成后,兵不血刃地收服冀青二州黄巾,收复这以万为计的乱党。

    偏偏孔融突然发兵讨伐,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局面。只怕管亥都要以为,是张燕与孔融密谋,一个稳住他,一个偷袭他了!

    此刻乱起,朝廷又要多花费多少时间,多少人力来平息此事?

    那一众黄巾又还能否顺利归降?

    “前有韩馥,后有孔融,这些人自诩名士,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