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体验系统[娱乐圈]: 【全文完结】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角色体验系统[娱乐圈]》 【全文完结】(第4/9页)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问题。

    现在虽然到不了“毁灭”的地步,但杜制片的一番话还是把二人干自闭了。

    到底年纪大,更能经得住事儿, 潘泽永最先开口, 只是他的声音因为喉咙发干而有些沙哑,“杜制片说得对,咱们不能只顾自己。”

    刚才他说了很多,有一句话最让潘泽永触动:片子不好看,余寻光怎么办?

    余寻光站到那么高的地方, 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 他常常觉得对不起观众,自己怎么可以用自己的梦想去裹挟他?

    电影艺术, 舞台艺术,现在片子还没拍完, 谁知道他拍出来的是狗屎还是仅自己可见的艺术?

    再一个,他真的可以无惧结果吗?

    潘泽永不会忘记他的出现伴随着李恕坤的隐退。虽说李恕坤不全然是给他让位,可李恕坤手底下的人他还用着呢!

    他真亏了投资,弄出一部人人喊打的作品,以后怎么接工作?让那群兄弟跟他吃糠咽菜去吗?

    想到自己可能会牵累到很多人,潘泽永挫败地抱住了头。

    他一时头脑发热,他太不成熟了。

    武晨远也想到了余寻光。

    《少年之死》的剧组配置说来可笑, 只是小有名气的导演,一事无成的编剧,还有众多寂寂无名的演员,配余寻光一个名气、演技、奖项无一不缺的男主角,谁见了不说一句他们好命?

    武晨远无比清楚,余寻光接下《少年之死》就是在甘心情愿地托举他们。

    不像他对李中桓和王宗伦的托举——至少他们有作品, 有实力,还是自家公司自家拉扯起来的项目。他们不管拍得怎么样,成片质量有凌爽那个本事不小的混蛋把关,最后还有沪市电影制片厂为背景……

    可以说,《礼物》的成功是能够提前预见的。

    这么说来,真不像他们,他们有什么呢?

    有放在嘴上空谈的梦想?

    还是所谓的想体现「艺术」的创新?

    之前一直沉浸在梦里,没仔细想过。杜制片说得对,要是电影扑了,别人会怎么说余寻光?

    他们能自信于电影一定会受到观众欢迎吗?

    他们怎么能够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拿余寻光的职业生涯去赌?

    《少年之死》一个多亿的投资,是投资方前期有钱烧得慌,为了余寻光一个名字闭着眼睛砸下来的。制片方估计早有预谋,开机前四个月内在江浙这边的山里建了一个中式园林的学校,用作实景拍摄地点。武晨远和潘泽永都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当时就有些咋舌。后来账目和经费交给陈泰英和制片方对接,陈老师发挥多年助理特长,极会管家,就这样让剧组运行了两个多月还有得剩。

    刚才杜制片嘴皮子一碰,说还能拉来两个亿。

    那可是两个亿啊!

    有一个多亿的时候武晨远就在怀疑,拍部电影而已,如今又不是胶片年代,有那么烧钱吗?

    现在他想明白了,烧的不是钱,是人情,是余寻光的名声。

    自从今年3月剧本完善之后,他们就一头扎进了少年追梦的幻想乡里。他们为了所谓的理想抛洒热血,无形中,他们忽略了很多东西。

    武晨远有一段时间双眸保持着放空,他的视线落在包厢天花板中央的灯上,看久了,双眼生疼,刺激得流下生理性的眼泪。

    他没有哭。

    这种小事,犯不着哭。

    又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遇到了问题想办法解决就是,最坏的情况不过是推翻一切再重新开始。

    这部电影砸进去了那么多人那么多钱,他们作为领头的主创,要承担起坚持和完善的责任。

    “这件事需要让余师兄知道。”他听见自己这么说。

    潘泽永点头,“对。”

    余寻光跟他们是平等的,现在遇到了电影设定方面的事,他们不能自负地认为自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而瞒着他,也不能一厢情愿地打着为他好的旗帜替他做决定。不论答不答应杜制片的要求,他都享有事件的知情权。

    “就现在吧。”潘泽永一拍大腿,起身。

    杜制片既然已经把话说出来了,那就代表着投资方那边已经坐不住了,他们的时间也不多。

    武晨远顺势掏出手机,“我先问问他在哪儿。”

    余寻光正在剧组的摄影师那儿。

    这个摄影叫邱连民,是李恕坤团队跟过来的老师傅。他拍过余寻光的《与善同行》,前些年又参与了《辰起时》,跟这俩孩子都有几分香火情。

    余寻光下了班来找他,是为了在他这儿确定分镜头的内容。

    《少年之死》开拍近两个月了,余寻光也看出来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不是程序上,而是拍摄和成片的方面。

    邱连民这里有剧组拍好的全部镜头存底,也有一些潘泽永初剪好的镜头。余寻光在上个月会以周为单位过来找他要片子看,从这个月开始,频率密集到了两三天一回。

    他看片子的时候不常说话。邱连民以为是他新养成的习惯,也没多问。

    但是最近,他自己琢磨出问题来了。

    他正好借着今天晚上这个机会发问:“小余,是不是小潘的镜头拍得有问题?”

    “嗯?”余寻光没应声,反而问:“叔,您觉得哪里有问题吗?”

    邱连民有一瞬间的沉默?后来一想这俩都是自家孩子,没什么不能说的,便直接道:“我是觉得画面内容太干巴了。”

    余寻光和邱师傅认识这么多年,早熟得跟什么一样。他看他杯子里的水空了,起身去帮他倒水,“叔,您继续说。”

    邱连民的眼睛追随着他,“小潘后来不太记得要往中间加景。”

    他说得委婉,其实仔细一想,这或许就是潘泽永不足的地方。之前没暴露,是因为他当家的时间少,作品还不多。拍《辰起时》时,空境和美术有央视那边负责,其他部分还有张庆鹤补充,看不出来什么问题。而他此前独立指导的《天才算法》又是都市剧,景色镜头基本上是用来做画面拼接的,功能性大于观赏性,成片也没有哪里不好看。

    现在拍电影可不同了,电影的灯影、光线、大小景,远近景,都得在美术上发挥出观赏的作用。

    邱连民分析:“可能还是那什么话剧形式闹的,他太追求这个了。”

    话剧舞台上一幕幕的景的固定的,哪怕有舞美艺术,也不是实拍的电影能比的。

    潘泽永和武晨远追求这种话剧形式,在定分镜头时就往这个方向去靠。后来开组,演员配合得宜,剧组氛围也好,潘泽永一时上头,更是只记得拍演员。

    其实演员对戏时的布景是有的,他前面还为了拍余寻光的镜头等了光。

    但邱师傅的意思是中间衔接方面不够。

    余寻光点头,他也觉得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之前以为是潘泽永打算先拍人物再拍景,便没多说什么。最近这段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