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 88、给圣人送礼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 88、给圣人送礼(第2/4页)

茫,到后来眼睛放出了光明。

    真的有这样的世界吗?

    比起朝廷上拥有特权的贵族,其实更能感同身受,感觉到莫少珩说的律法的好处的,反而就是这些百姓。

    慢慢的,除了百姓,又有一些走出来的官员,也在顿足聆听。

    莫少珩这一讲,没想到竟然讲到了傍晚。

    抬头一看,也被听讲的人数吓到了。

    拱了拱手,这才上了赵棣早就等在一旁的马车离开。

    众人这才苏醒过来,恍若隔世。

    用这个时代读书人的话来说,有些听圣贤讲书的意味,沉迷而不自知,多少人竟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用莫少珩的话来说,就是邪·教头子开大会,将人说得五迷三道的。

    马车上,赵棣表情也古怪得很。

    他觉得,让莫少珩去煽动舆情,一定是一把好手。

    看看,刚才那些听讲的人,一个个跟着魔了一样。

    莫少珩其实有些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那样。

    因为……利益攸关。

    很多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一但和自己相关,共情能力就会变得特别强烈。

    再说,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太需要像律法这样的工具保护他们了。

    等三街战报一出,肯定会引起更大的轰动。

    金殿上,很多官员不愿意修订律法,就是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但如今,依莫少珩所讲的内容,虽然会引起轰动,却是朝着的是好的方面,百姓都期待的方面。

    莫少珩倒是为朝廷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赵棣问道,“你为何这么关心百姓的死活?”

    看似有些奇怪的话,但问得一点都不奇怪。

    莫少珩是镇北王府的世子,从一出生就不是普通的百姓,是贵族中的贵族。

    按理是接触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的,也就不可能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想问题。

    莫少珩一愣,然后嘴角带笑,“其实,我曾经也是一名普通的百姓。”

    见过美好之后,哪里还能继续在淤泥里面翻腾打滚。

    为百姓多争取一丝光,这是他力所能及,无关道德,无关其他。

    赵棣:“……”

    ……

    接下来的日子,莫少珩很长时间都呆在了勤政殿,和三公,还有几位律法博士,一起修订律法。

    比想象的难。

    因为这是一个阶级的世界,贵族本身就拥有很多很多的特权。

    经历几千年才能推翻的三座大山,是莫少珩献出生命也无法做到的,他也不会那么傻,明知道必死还去赴死,没有意义。

    但他能做到的就是,尽量让百姓得到公平的律法的保护。

    比如,什么刑不上仕大夫这些特权,莫少珩连半点反对的意思都没有。

    他提出修订律法能够成功,前提条件就是,他没有表示出半点会动贵族利益的意思。

    哪怕圣人答应了让他修法,他也不敢去动有些不能触碰的东西。

    他要做的,就是将一些现代的有利律法条款,夹带进来。

    一开始,莫少珩还乖乖巧巧地跟着三公和律法博士们修法,但时间一久,莫少珩的那些奇怪想法,或者另开途径的一些想法,将三公和律法博主都震惊得心情澎拜。

    人类最宝贵的是什么?

    是思想,是先进的正确的思想。

    三公和几个律法博士,每天都要被莫少珩的一些想法震惊一番。

    新世界的大门都被打开了。

    他们大概明白,莫少珩为什么能被称为北凉的第一名士了。

    想常人之所不能想,突破了当下世人的范畴啊。

    能做到这一点的,在历史上被称为先贤。

    莫少珩就有些惭愧了,这些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人看得更高更远罢了,不值得被人夸赞和称道。

    修法在一天一天的进行着。

    朝廷今年也特别忙。

    因为……三年一度的科举又要开始了。

    第二届的北凉科举。

    有了第一届科举的成功,相信第二届会更上一层楼。

    其实也是可以想象的,毕竟第一届,观望的读书人居多,特别是贵族,很多人还放不下身段来和寒门弟子争呢。

    可是第一届,朝廷直接录取了一百名官员,这一百名官员被分配去了各地,主要负责义务教育,听说都是做得有声有色,眼看其中不少都能因为功劳而高升了,羡慕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当各地将报考县试的人数报上来后,满朝文武和圣人都愣住了。

    “有多少人报名?”

    统计的人再次答了一次,众人:“……”

    面面相觑。

    一个针对寒门的选拔入仕的科举,竟然发展成了全民选拔制度。

    莫少珩赶紧咳嗽了一声,“恭喜圣人,贺喜圣人,从报名的人数来看,我北凉文教大兴啊。”

    “正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众人:“……”

    话是这么说,也的确是难以想象的文教大兴之相。

    但……

    有人问道,“敢问少师,你当初提出科举制度之时,是否就已经想到了今日之景?”

    莫少珩是打死不会承认的,只得含糊道,“当时,当时也没有想到,我北凉的读书人居然如此的热情。”

    众人:“……”

    信你个鬼。

    但现在怎么办?

    触及天下人的利益,还有人敢撤销科举制度不成。

    谁敢提,天下人的唾沫都能直接淹死他。

    莫少珩赶紧转移话题,“禀圣人,我北凉日益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却远远不够,无论是市井需要更多的读书人,还是朝廷,也需要及时补充人员才是。”

    这话其实不用莫少珩说,金殿上的百官也感觉到了,特别是六部的人,以往还能维持北凉运转的人手,现在随着北凉变得繁华,人手竟然吃紧得很,每一个部门,一个人现在都当成两个人在用。

    累死累活得厉害。

    六部的尚书也站了出来。

    大概就是诉苦,想要圣人添加人手。

    人手从哪里来?

    一是从贵族推举制度,二就是科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