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下乡的姐姐回来了》 490-500(第4/17页)
。
如今这个地方也有门禁了。做的本身就不是走量的生意。
顾朝暮直接把车往里开,这里头有自己的停车场。
秦东野这个生意可以说也是看准了的。
于朵看着新修起来的宾馆。她过生日来的时候还没有完工呢。
她道:“自己修房子麻不麻烦啊?”
私人企业一般不能分房子,这是一项工人非常重视的福利。
顾朝暮道:“我劝你别打这个主意。太麻烦了!我那儿有军区后勤部背书,还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手续补上。至于老秦这里,他是不对外的。听说也很麻烦。”
他在停车场停下车,“还有个事。孙夫人过世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她的消息。二版头条说的那个事儿你还记得么?”
于朵点头,“《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听说还开辟一个专栏讨论此事。”
她当时忙着高考,交代了老蔡让人事经理盯着这件事的后续。
谁知道直到现在,相关专栏还在议论纷纷,惊涛骇浪一般。
《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说的是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的事情。触动的是雇工与剥削这根敏感的神经。
陈志雄1979年2月开始承包鱼塘。
每亩鱼塘一年要向生产队交60元钱,之前村里没有一个人敢承包。
作为队里的“能人”,也是抱着解决家里人糊口的初衷,陈志雄承包了队里的50亩鱼塘。
第一年,陈志雄带着全家人照料鱼塘。
到收渔时,扣除各项成本开销,一合计,竟然赚了3100元。
很自然地,第二年陈志雄扩大了规模。他又承包了邻村50亩。
最后,来陈家帮忙割草喂鱼的短工最多时有30多人,一人一天给工钱2元。长工一度也有7人,月工资50元。
这一年,陈志雄百亩鱼塘纯收入7250元。
自1956年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后,“雇工”在华国几近绝迹。“雇工即是剥削”几乎已成社会共识。
一直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渐渐又有了个体经营。
陈志雄开始承包鱼塘的时间和于朵同关大爷开废品站几乎是同步的。
当时,关大爷也是做好了一旦被扣上‘剥削’的帽子,他自己出面承担责任的想法。
废品站第一年的浄利润只有三千多,跟陈志雄相当。
当时的用人政策是这样的: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
这是1979年2月,那十年后召开第一次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会议,对用人政策的放宽。
第493章 第 493 章 这个政策会松了个……
这个政策会松了个口子, 允许个体经营。就是因为当时将近两千万的回城知青。
他们要吃饭的啊!
陈志雄第一年的做法其实是符合这个规定的。
于朵和关大爷违规了。他俩雇工了啊!
于朵当时还不太了解关大爷为什么那么怕事,现在全明白了。
他是经历过五零、六零年代那些运动的人。
也就是当时民不举、官不究的。而且找工作艰难,各地应该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事。
他俩才蒙混过关, 没让逮起来。
譬如, 傻子瓜子年广久, 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可以卖出两三千斤瓜子。
忙不过来时, 便陆续请来一些无业青年当帮手。到1979年秋天,他就有了12个帮工。
现在幸福里十六号院,全员摆地摊挣外快。
但在1979年,敢个体经营乃至雇工的,都是以身试法,冒险干的。
如今,这个事情被挑到明处,直接上了《人民日报》。
5月29号当天,如果不是要刊登孙夫人过世的消息, 搞不好就是头版头条了。
顾朝暮道:“我问了相关人士, 1979年底, 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工商户约10万户。截止目前,统计数据就变为101万户, 翻了10倍。咱们边走边说吧。”
他下车给于朵开了车门, 两人一起往里走。
于朵道:“101万户了啊?增长得确实很快。而且,这还是登记在册的。没登记, 依旧打游击的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据她所知,商嫂子都是最近才去登记的。之前几个月,没去,也没交税。
之前不确定会不会做长久,附近一条巷子也没有竞争对手。
最近同一条巷子又开了一家。她怕被人举报, 这才去登记注册的。
这样一来,如果对方没登记注册,她就可以去举报对方了。
当然,结果是两家都登记了。
税务部门如今的确是没有足够的人手来整治小商小贩。
于朵也是三月底才去登记、注册的。
顾朝暮道:“是啊,这101万户里头,估计雇工问题很大。”
于朵默默鼻子,她每处产业都雇工了。还把上限定在了七人!
至于顾朝暮,他的两个厂,一个是国有参股企业,一个是集体企业。其实都是打的擦边球。
所以,他俩肯定都比较关注这个讨论。
进去之后,两人就在咖啡厅的卡座,让工作人员拿了5月29号之后的《人民日报》来看。
四十来份报纸,厚厚的一摞夹在一起。
秦东野在办公室,听说他们来了就下楼走了过来。
“不是吧,你俩在这里头碰头的研究《人民日报》啊?政治觉悟也太高了。”
顾朝暮原本和于朵相对而坐的。
这会儿便趁机挪过去挨着于朵坐,把位置空出来示意秦东野也坐。
“老秦,这事儿跟你也有关系。”
秦东野便坐了下来,和他们一起看《人民日报》。
得,还真跟他有关系,他其实也有所关注。他这儿也雇佣了不少退伍士兵、无业青年。
不过他也是集体所有制,很多人占股的。
《人民日报》以《怎么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为总标题,开辟一个讨论专栏来讨论此事。
形成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
争论最主要的焦点之一是“雇工到底算不算剥削?”
对此,社会上形成了三种意见:有人主张取消,有人主张限制,有人则表示支持。
坚决的反对者认为,既然是雇工经营就必然有剥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不能允许雇工剥削的,这是一个大的原则问题;
第二种意见否认有剥削,认为陈志雄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