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的姐姐回来了: 230-2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下乡的姐姐回来了》 230-240(第1/18页)

    第231章 第 231 章 常安道:“那得看……

    常安道:“那得看北京的经济发展了。”

    要把一座古老的城市修成高楼大厦林立的国际大都会, 这需要的钱财对于如今的华国来说恐怕确实是天文数字。

    而且,还得有那个

    技术呢。

    如今到处都是平房,最高不过两三层, 可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 受限于技术是一个重要缘故。

    于朵点头, “你应该算是第一批回来投资建厂的华侨了。只要你们这一批人赚到了钱, 我想会有更多的人来的。”

    常安道:“嗯,我也算是吃螃蟹的人了!常荷不是很看好华国内地,她准备去香港看看。我跟她不一样!这一次的投资,40%是我们个人的,我会注资。另外60%算家族的。我手头钱不是很多,所以选了人力成本更低廉的地方。”

    于朵有些明白了,这算是让他们兄妹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家族出大头,他们自己出小头。

    挺好的啊,相当于一次社会实践。师兄应该也有这个机会吧。

    回头问问他打算做什么生意。

    于朵下巴朝还兴致勃勃拍着别人家门口抱鼓石的常平道:“那他投资什么?”

    “他肯定就在好莱坞投资老本行电影啊。”

    这一块于朵完全不懂。

    华国的电影厂都是国家的, 拍什么也是上头立项、拨款。

    所以, 这还是如今完全管控着的。

    好莱坞?她好像之前看英语杂志的时候看到过。

    常安解释给她听, “对,好莱坞是漂亮国的电影梦工厂。那边不兴国家拨款, 但可以向投资人拉投资。赚的会非常赚, 但也可能就是把钱丢大海里,响都听不到一个。我也是门外汉, 所以不涉足这方面。对了,他拍的那个石头是什么?看那样子,应该是有讲究的吧。刚才一路过来,看到另外几家门口也有。但好像不如这一家的保存得完好。”

    “抱鼓石,因其形状似抱着鼓得名, 是非富即贵的宅门才能用的。华国人所谓的门第就可以从这种小细节看出来。所谓的门当户对,最初就是这么来的。”

    常安点点头,“原来里头这么多学问。那上头的又是什么?”他指着屋脊问道。

    “垂脊兽,也是大户人家才会雕刻的。之前我们去看过的故宫太和殿的垂脊兽有十三只,就是全国最多的。最少的我见过只有一只的。越是高档的所在,数目越多。嗯,这个数量都是单数。”

    常平也听到了,站起来对着垂脊兽又是一通仰拍。这些雕刻真是漂亮!

    常安还数了一下,“有五只。”

    于朵道:“我们走吧。这里是住家户,和故宫那种买门票进去参观的地方不同。”

    等常道:“抱歉,一下子看到这么完整的,忘了。”

    三个人继续骑行。

    于朵对于房子涨价的概念不深。

    她知道司机大叔买的团结湖小区的房子比二姐了解的时候涨了几百块。

    但那应该是因为这几个月物价涨了。

    于朵记忆中,过去十来年物价没有涨过。

    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规定好的。

    过去半年的这波涨幅,她也有些纳闷。

    后来问师丈,他说从计划经济跨入市场经济,物价上涨是必然。

    以后随着国家放开管控的资源品种、数量增加,涨幅还会更大。

    如今的物价涨幅,还算是和缓的。

    这个说法让于朵很感兴趣,她觉得经济学很有意思。

    但常安说的四合院会涨价,应该不是这个意思。

    物以稀为贵么?

    四合院在老北京好像还真不算多稀有。以前家家户户都是这么修的啊。

    但如果按他说的,把大杂院都拆了来修楼房,那剩下的就确实比较金贵了。

    关大爷那里买卖古董,都要讲究一个稀缺性。

    还有,她也听图书馆的人说过最珍贵的古籍往往都是孤本、绝本。

    但是,四合院能涨到哪儿去?也得考虑人的收入吧。

    如今卖得比较贵的,还是楼房。

    住楼房的基本都是干部。

    不过通过和师丈聊天,于朵也得知那些好的、大的四合院里住的往往是更大的干部。

    这一茬于朵想了一想,但没有太走心。

    她又买不起,就一个占地160多平、占地120平的废品站,她都吃力得很了。

    他们上午这么骑车逛了两个小时,然后就往颐和园骑了。

    中午点了几个满汉全席比较经典的菜,还体验了一下那个氛围感。

    等吃过午饭,于朵带着那哥俩去游湖。

    沿着湖,在树荫下慢慢悠悠的骑自行车,迎接扑面而来的风、看着波光粼粼的昆明湖,这还真挺享受的。

    常平笑,“估计清朝的皇帝只有宣统有过我们这样的享受。”

    于朵笑,那是。别的皇帝没骑过自行车吧。

    听说宣统皇帝为了学骑自行车,把故宫很多门槛都锯掉了呢。

    她道:“我们冬天也喜欢来这里,还有什刹海滑冰。”

    于朵想起自己那双继承自大哥的、陈旧的滑冰鞋。

    就那,于鹏以前还挺惦记的。不过他如今也是能赚钱的人了,也许就不惦记了。

    管他掂不惦记呢,于朵决定今年过冬的时候给自己买一双新的。

    等太阳不那么烈了,她看看手表,“我要去一趟旅行社的办公室。你们要不要顺道去看看华侨公寓?”

    常安挑眉,“华侨公寓?”

    “对,五六十年代从海外回来的华侨,也是大多对居住环境不太满意。政府就专门为他们修了华侨公寓。比较宽敞,150——240平,然后生活上比较方便。我觉得目前来说,居住体验比没改造过的四合院好。”

    常安道:“好买么?”

    这买来住的话,似乎这种更好些。至于四合院,可以买来放着待涨。

    于朵摇头,“买得起的都是不差钱的,反正这半年我是没见到有人卖。老师和师丈有一套,我就是租了他们的房子来做办公室。”

    华侨公寓一套房起步价四万,大的能卖到六七万。

    而且从1962年开盘到如今,其实没涨太多。

    买得起的可不是有钱人么。

    常平想了想,“我想起来了,之前是听宁哥管二婶叫‘房东太太’来着。”

    常安道:“行,跟你去看看。你那个樱花国的团,什么时候开始?”

    “就明天了。”

    常平道:“于朵,你那里的导游都像你质量这么高么?”

    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