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之一剧透[穿书]: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二分之一剧透[穿书]》 50-60(第10/15页)

看对方一眼,不疾不徐道:“那就要黄卿多多费心。”

    黄许心头一跳,当即躬身称是——不能压服副手,自然是赵去暑的缺处,那不能让部中下属各安其份,岂不也是他这位工部尚书的缺处?

    流波渠的施工地点距离建平本来就不远,温晏然又因为之前皋宜襄青两郡的问题,在建平周围的驿站中都备了快马,几乎算得上朝令夕至,西雍宫这边早上才敲定了辛赵两人的职务变更问题,晚间流波渠那边就已经接到了消息。

    跟黄许想象中的愤懑不同,赵去暑对此其实并没有什么不满,反倒心怀感激——要是换作现代,赵去暑大约会成为一个纯粹的研究员,比起团队管理,更希望能将自身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项目上头。

    辛边则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她一向遇刚则刚,之所以经常与赵去暑争执,只是作为专业人员,不得不据理力争而已,并非真的对主官有什么怨愤,看到对方因为自己的缘故被调职,难免生出些惭意,在之后的处事当中,反而因此更加愿意尊重其他同僚的观点。

    两人易位之后,赵去暑大觉安逸,辛边也体会到了做主官的琐碎为难之处,其余官吏看见这两人争执后的结果,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建平的注目当中,又感到了黄许那边施加的压力,也纷纷乖巧了起来,不敢出头惹事。

    半个月后,一直牵挂工程进展的黄许听说辛边跟赵去暑上书建平,早早赶到部中候着,腹中已经预备了好几种给皇帝胡乱任命的挽尊方案,结果那两人的奏疏虽然是各自发出的,但中心思想都十分一致——感谢中枢的调任,让他们分别明白了以往工作当中的不足之处。

    比起争执,互相体谅更加符合当前的主流道德观,也更适合刷仕途声望,有关皇帝独断专行的腹诽只在黄许心中稍稍停留了一小会,就完全变作了对天子知人善任的钦佩。

    *

    就在流波渠这边一切顺利的时候,北地的石料也陆续收齐,准备送往中枢。

    身为温鸿身边最为要紧的幕僚,张并山一向以见事全面而著称,他知道民间对中枢怀怨已久,此次除了运送石料去流波渠,还打算顺便让那些被征发的役者通过对比,来感受一下建平那边的严酷。

    他知道本次流波渠那边征发的人力主要来自于南部大族,在张并山看来,此类劳役,天然就该是黔首的职责,皇帝如此任性妄为,其目的多半是为了惩戒那些豪强大家,既然是惩戒,内部一定怨声载道,其间种种严苛处,绝对不可历数,那些运石料的人看了,自然会觉得还是明公待人宽宏。

    第57章 第五十七章

    按照大周律法, 地方向中枢送东西时,走哪里走,怎么走, 都有一定规范,虽然从上几代皇帝开始, 许多律条都日渐废弛, 但自温晏然登基以来, 建州一带的风气就逐渐开始与往日有所不同。

    从北地运送石料的队伍需要先在阳崇县停留一下, 接受水部官吏的检验, 然后才能往施工地点上送。

    北地那边负责押运物资的人是张并山的同族侄女张唯修, 她因为家里的关系,自十六岁起便在郡中为吏,如今虽然才二十七岁, 已经有了十数载的出仕经验, 算得上精明强干。

    张唯修一路行来, 原本觉得当今的世道与厉帝时期相比没太大差别, 等进入建州的范围后, 却迅速察觉出了那种变化。

    以阳崇县为例, 起码张唯修接触到的那些吏员们, 行动都颇为干练, 从上到下都显出一股法度严密的气象来, 与往日那种敷衍了事的感觉迥乎不同。

    张唯修留意观察,从此地开始,能接近施工地点的几条道路都有守卫——天子重视流波渠之事,没征用本地县卒, 而是从建平派了禁军过来——在流波渠兴修期间, 一应人员物资的出入都有记录, 温鸿那边送来的石料自然也要接受检查,等检查结束后,张唯修跟水部的官吏都需要签名留印,方便事后追索。

    在石料接受检查的时候,张唯修坐在官衙中等候,恰巧瞥见院中快步走过一个穿着内官服饰的人,几位县吏打扮的人一直将对方送到车上才回来。

    张唯修将这一幕景象记下,她在北地时就听说如今这位皇帝跟先帝一样,十分信重内官,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昔年先帝就因为此事才跟朝臣们生出嫌隙,如今新帝若是能够重蹈覆辙,不怕建州一带不生出内乱。

    大约一刻之后,一位官吏匆匆过来,与张唯修见礼,道:“使者久等。”递上检验通过的文书。

    张唯修也欠身接过,然后道:“既然如此,在下这边令人将石料送至商水处。”

    那位官吏闻言,缓缓摇头:“这倒不敢劳烦,使者将石料放在阳崇就好,水部自会派人手过来接收。”

    张唯修听对方所言,竟然是不许外人接近施工地点的意思。

    这些情况不在北地那边的计划当中,毕竟若是不带人亲自去流波渠那边看一看,便不会知道那些服役之人的真实境况,张唯修笑道:“横竖剩下的路已经不多,不若就让在下这边的人直接将石料送到地头上,也省的耽误时辰。”

    那位负责交接的官吏摇头:“使者好意自然心领,然而若无通关文书在手,纵是朝中重臣亲至,也无法从阳崇而过,还请使者不要为难下吏。”

    张唯修已知此地法度严密,一应事物都有所准备,可见当地主官是个有治事之能的人才,面前的交接者也无法以言语动摇,此刻这么说,不过是为了后面的话做准备,对方拒绝她一回,总不好再拒绝第二回:

    “既然如此,可否安排那些随在下同来县中的黔首在此休整一两日?如今天气炎热,立刻返回怕是有些不便。”

    官吏客客气气道:“城外早已搭建好了草棚,使者尽管带人前去休息无妨。”

    张唯修道了声谢——她受族叔教导,深知想要弄明白一地情形,必定要从细节处着手,只要流波渠那边待人严格,就算大体上能够遮掩,一些小事上也难保不会露出马脚。

    等张唯修将随自己过来的役者全都带去城外安置后,阳崇县的县丞居然亲自带了人手过来,为这些役者煮粥。

    张唯修细心观察,很快注意到跟在县丞身后的人都穿着粗布短衣,动作熟练,显然已经此服了一段时间的劳役,加上口音与建平有所不同,就去问了几句。

    县丞:“使者所言无误,他们正是从南部征调而来之人。”

    张唯修心中有数,就给随从而来的亲信们使了个眼色。

    那些役者做事十分利索,很快就已经在泥灶中点上了火,并开始用陶罐煮粥,为首者体格高大结实,皮肤的色泽也因为劳作而便深,但举止却十分有条理,倒有些名家弟子的风范。

    粥里除了小麦跟豆子之外,还有野菜跟腌肉,役者们闻到香味时就已经忍耐不住,有些躁动难安,那煮粥之人及时出言安抚,等粥煮好后,又亲自分发,确保所有人都填饱肚子以后,才拿了剩下的那些自己食用。

    张唯修的亲信们之前都被教了些话,此刻打着拉家常的名义,去询问那些煮粥之人流波渠的事情,但不管如何询问,都得不到答案,只知道对方名字叫做陈至。

    一位随着张唯修一起到来的文士听到后,思忖片刻,忽然失声道:“足下莫非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