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裁云为信》 【完结】(第3/15页)
鹿茸圆耳,“前阵子是关中的冬虫夏草,如今是燕地的鹿茸。也不见得有什么特别。”
尹信算是领教到尹济林的厉害了。前几日,父王已然动情相劝,摆出兄长关切的姿态,说挤在宫中委屈了他,京里的燕亲王府空着也是空着,哪有不住主人的道理。
父王这一计,是一石二鸟。燕王久住宫中,与皇帝的联络便多,打动人心的事,总是难免的。但是,尹济林厉害便厉害在这里,既然已乖乖离了宫,却还能让父皇时时念着他——桌上的鹿茸,多半就是这么来的。
如今朝里百官逼得紧,要正礼法、定江山,喊着削藩废王的大有人在。
显然是对皇帝先前的决策不满意。
这些都在东宫父子的合谋之内。
事情原本只是燕王图谋不轨,如今却还搭着尹元鸿另外三个儿子的前途。削不削藩是大问题,尹济林得尹元鸿偏爱,那么另外三位亲王就是可以一同舍弃的吗?尹济海毕竟是尹济海,听了尹信的劝,打算让事情彻底变个性质。
另外三位亲王连夜上书,言辞动情,大陈忠心。直言藩王非诏而回京是重罪,否则定然直驱中政,长跪勤政殿不起,以示忠良。
他要拿他另外三位弟弟的命来告诉父皇,燕王谋逆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动的就是他苦心维系的手足信任、天家亲情。
尹济海做这个局,表面上得罪百官,顾全了父皇的面子和燕王的兄弟情义,但实际上却是将燕王陷于更加难堪的境地。
现在的尹元鸿,若不想让这段情支离破碎,就一定要处置燕王。燕王的一时糊涂也好,处心积虑也罢,都不干其他兄弟的事。
尹元鸿说的朝中纷争颇多,自然就是指此事。半辈子是商人,半辈子是皇帝,看得比谁都要透。燕地的王府建成什么样,他能不知道?小儿子有不臣之心,他早就心知肚明。
但留在京里敲打两年就是了,何必要将这段情逼上绝路呢?
“阿信,几位阁老与朕说,若到时候,只能是将人给废了。”尹元鸿抬头叹了一声,在这一声里,尹信听出来苍凉的老意,“你也这样想吗?”
“阿信一直敬重皇爷爷。”尹信看着他皇爷爷脸上的皱纹,缓缓道,“皇爷爷改朝换代,另立新制,褔济四海万民,功在千秋万代。”
“大晋的国运,就在一个‘变’字,但变之后的事情,不都是好的。”尹信道,“财税改制,惠及商贾,却有人能利用空隙,中饱私囊。”
“分封藩王,各守其地,卫我河山。却有人会生狼子野心,危及社稷。”
“其中人情冷暖,自然随之改变。哪有始终如初这么圆满?中政不是东南,从政亦非从商,皇爷爷。”
“我几日前,见过编《周史》的几位翰林。他们都说与我,晋兴于变,周亡于滞。”
尹元鸿看着他,看着他年轻的脸庞,想起了当年自己刚刚接过尹家商号的时候,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将尹家商道往内陆推进。周朝末年,这么乱的世道,硬是没有人敢动尹家的东西。他那时的手段很强硬,甚至不讲情理,有些违背父亲的意思。
他当时也是这么跟父亲说的。
“古者韩非曾言法与时移,如今当变则变。”
父亲那个沉默的眼神,现在一模一样地刻进了他的眼眶里。
“阿信,朕立了你做皇太孙。”尹元鸿缓缓开口,“大晋开国不足二十年,好若一条长满刺的藤蔓,朕想让你握着它,就要帮你拔去上面的刺。”
如今,要为东宫管教不懂事的燕王。
“皇爷爷,十几年过去了。您励精图治,已经把当初的刺一点点拔下来了。”尹信回答道,“可是会变,旧的刺被拔下,新的刺会长出。”
“那是要阿信自己去拔的东西。”
燕王,是要东宫自己来管教的东西。
“儿臣尹信,自请燕北,巡抚清查,以平众臣对燕王谋逆之疑说。还陛下与燕王,一个干干净净的燕地。还燕地百姓,一个太太平平的北疆。”
尹元鸿长久地沉默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他的身体就已经折腾不起大悲大喜。也许在夏日里,从他第一次被群臣的奏本气到动了肝火的时候,他就该知道自己已经老去。
老去本身已经足够令人痛苦,更痛苦的是,有人正年轻。
他立国换代,成就霸业;改革财税,一破陈说。如今四海平定,万邦来朝,与国内外,乐起升平。
他知道他的功绩数不完。
但他老了。
“朕的御林军,挑些让你带走吧。”他看着尹信,终于说。
“儿臣谢过陛下。”
尹信要跪,却被尹元鸿扶住了。
“阿信长大了,有些事情早不比朕来教。”尹元鸿缓缓道,“只是还有个道理,朕必须要教你。”
“儿臣谨遵教诲。”
“你方才说,晋兴于变,周亡于滞,其实不尽然。”尹元鸿道,“应当是,晋兴于变,周亡于不得变。”
“哦?”
“太史公有言,史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青史由后人总结,本着求是之心结前朝功过,不加贬,亦不加褒。”
“朕是坦荡之人,不受贪天之功。大晋财税改革至今,其实一半要托前周那位元延帝的功劳。”
屏风后,林礼的心紧了紧。
“朕即位,即遣人修《周史》。修到如今,也修了十八年了。周代开国三百年,传十六帝,修周史是件大事。原本今年开春,应当基本修定,但有关元延一朝所述,朕一直不满意。”
“元延朝短短五年,史官所记,亦不完全。”
他说着,站起来,到身后书架上翻找一番,从一本厚厚的集子中翻出几张纸来,交由尹信。
“元延帝想改制,他深知贪官污吏之利害,想通为何贵贱之别如此之大,想通货币混乱是大晋财税最大的弊端。”
尹信心下一惊,元延帝竟然已经想到此处了吗?
“只可惜太晚了。”尹元鸿摇摇头,“当时我军已势如破竹,京城定然人人自危。周代的史官想来并不称职,没有将他这些设想记录下来。”
“朕来中政后,嫌前朝的勤政殿难免晦气,于是遣人大加清扫整理一番。下人意外发现,在勤政殿的匾后,竟然藏着个小小的机关密处。在其中找出个小匣子,里面是这些东西。”
只是几张陈清罗文宣纸,没有装裱,没有朱批红印,只是用工整的楷书款款而下,近乎布满了整张纸面。
第一张纸,密密麻麻地写着对一些政事的反思回顾,也许是因为时间紧迫,显得很是杂乱,有时条理并不清晰,但能看出元延帝的周全谨慎,绝不是昏聩之人。
尹信一路看下来,在涂涂改改的字句里,忽然瞧到“推度”二字。
“这是——”
尹元鸿微微颔首,道:“不错。元延皇帝想到了这一层,只是完善不了,实现不了。而朕实现了它。”
尹信看完第一张纸时,神情就已然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