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 100-110(第3/18页)

户都能读。”

    廖苍愣了一下后笑道,“这钱肯定是乡君出的。”

    齐黍乡君的秋记六陈铺子有多赚钱, 蚝油、花露、清凉油这些产品有多火爆,在襄平府生活的人都见识过。

    杜云瑟这位齐黍乡君的夫君,时不时会被友人们调侃一下。

    每到这种时候,一向清贵自矜的杜云瑟非但没有不耐烦和羞恼,反而有几分自得, 看得友人们心里酸溜溜的。

    廖苍想了一下杜家村的规模, 觉得学生们不会特别多,有十来个就顶天了。

    结果秋华年把统计好的学生名册给他, “廖先生请看,族学目前有三十一位学生,年后还要再来几个。”

    廖苍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啊?”。

    秋华年忍不住笑了,其实他该给廖苍一口气说清楚,但谁叫云瑟似乎想逗人呢。

    那他这个做夫郎的当然要配合了。

    不知道杜云瑟究竟是日久相处下来被秋华年传染了,还是本身就带了些腹黑的味道,反正夫夫二人的一些趣味现在越来越接近了。

    秋华年示意他看名册,“族学除了男孩,也招收女孩和小哥儿;除了本村男人的孩子,外嫁的女子和哥儿的孩子也可以回来读书。”

    秋华年轻飘飘两句话,彻底说蒙了廖苍。

    秋华年也在观察他的神情,虽然杜云瑟的眼光应该不会出错,但大规模地让女子和哥儿进学堂读书,在裕朝是很少见的,如果廖苍心里有成见那就不好了。

    好在廖苍只是蒙了一小会儿,就回过神来。

    “三十来个需要启蒙的学生,云瑟,你这差事可真不好办啊。”

    廖苍没有问什么男女不同堂的问题,他也是村里出身,知道村里人没这么讲究这个,十来岁的孩子们经常不分性别地在外头玩。

    听说南方似乎管得严,但辽州乡野是没有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风气的。廖苍觉得这和气候与地形地势有关,北边地广人稀,成片成片的土地需要耕种,乡野间不让女子和哥儿们出门,那些地怎么种得过来呢?

    他把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丢出脑海,对杜云瑟说,“我吃亏了,你快给我再加点东西。”

    “……”

    秋华年忍俊不禁,他明白杜云瑟为什么想逗廖苍玩了,廖苍这人确实有些意思。

    杜云瑟淡淡看着他,“让书院的先生们知道你仍这样满脑钱财利益,定要再批你一顿。”

    廖苍耸了耸肩膀,“我这不是退学了吗,先生们难道还能追着我骂?”

    他用三人都能听见的声音小声哔哔赖赖,“你自己夫郎会赚钱,站着说话不腰疼。”

    “……”

    秋华年发现杜云瑟都快要绷不住笑了。

    秋华年咳了一声,问廖苍,“听说廖先生对算学有些研究?”

    “和乡君肯定不能比,但读过《算经》,《算学浅要·方程》也已经读完了。”

    杜云瑟选择廖苍的一大原因,是他对算学颇感兴趣,有些底子。

    秋华年放心了,“杜氏一族开族学是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读书明理,学到用得上的知识,并非一定要他们科举。廖先生以后授课时,麻烦多加一节算学课吧。”

    秋华年早就托人从襄平府带来了十余本《算学浅要·方程》,用作族学的教材。孩子们可以先几人一本使用,以后学会写字了,还能自己抄书。

    廖苍看着书案上一摞新书,眼睛顿时亮了。

    他瞧着杜云瑟,眼睛却偷瞄秋华年。

    “按《算学浅要·方程》教孩子们算学没问题,不过既然族学的目的不全在科举,为什么不再多教一些其他学问呢?”

    廖苍努力保持面色正常,“我看齐民书坊的书都很好,不如每月出新书时,都给族学送两本当教材吧。”

    齐民书坊如今每月固定推出一两本实用书籍,靠质量和秋华年被皇帝褒奖的算学书打出了名气,到了出新书的日子,无数文人和书商们都排队在书肆门口抢购。

    廖苍是齐民书坊的忠实读者,但以他的经济能力,把每月新出的书全买齐实在是太难了。之前他为了能看到新书,又求又借,着实费了不少功夫。

    如果能让齐黍乡君每月给族学送新书当教材,他这个先生不也有得看了吗?

    廖苍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秋华年笑着问,“这算不算给廖先生多加的东西了?”

    “算,当然算!”

    他刚才打的就是让杜云瑟给自己多买点书的主意。

    但廖苍已经发现了,和钱有关的事情,还是该和齐黍乡君商量。

    杜大解元,不顶用。

    廖苍在秋华年家后面罩房的客房住了几日,每天都有人想来看看先生的样子,廖苍只要出门,就会被一群大人孩子围住。

    幸好他也算是一个涉猎颇广的有才学的秀才,不至于被弄得手忙脚乱,无言以对。几日下来,反倒和村里人都混熟了。

    杜家村十几代人第一次有族学,大家对这一切既好奇又期待。

    族学正式竣工,所有桌椅家具都妥善搬进去的那日,村民们自发多多少少凑了些钱,买了一大串鞭炮在门口放响,又买了些肉菜请辛苦半个月的工匠们吃了一顿。

    族学正门上的牌匾是杜云瑟手书,黑漆牌匾上“耕读传家”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正门两边,有一副古来对联“发愤识全天下字,立志读遍世间书”。(注1)

    书院旁边先生住的小院子也盖好了,小院只有一进,正房住人,左耳房是书房,右耳房是厨房,院里种了一棵桃树,摆了一套石桌石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廖苍看过后非常满意,接下来的三年,他就要在这里一边教书,一边继续自学科举了。

    之后怎么样,还要看三年后那届乡试能不能中举。

    族学的学生们是一群小豆丁,最大的十一二岁,最小的五岁,除了云康等少数两三个有基础外,其余孩子都大字不识一个。

    好在这年头尊师重道的思想根深蒂固,孩子们上族学前已经被家长不断耳提面命过,没出现在课堂上捣乱的情况。

    廖苍和杜云瑟以及秋华年商量过后,把学堂的课时分为四节。

    早上第一节背诵蒙书和九九乘法表,第二节识字的同时,听一些四书五经里的句子的讲解。

    下午第一节学算学以及其他杂学,第二节刚启蒙的孩子们描红,云康这样有基础的则单独开小灶学怎么做科举文章。

    廖苍年纪轻,说话风趣,性格和善有耐心,在学问上也不是迂腐之人,轻轻松松就征服了一教室的萝卜头。

    第一日上课,秋华年一家都去旁听了,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春生舍不得云康,甚至想留在杜家村念族学,不过他一想到要和哥哥姐姐们分开,以及见不到原若,又收起了心思。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十月,枯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