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 90-100(第11/20页)

哑性I感。

    “就今晚,放纵一下。”秋华年食髓知味地撒娇,“我身子怎么样,你刚才不是检查过了吗?没查清楚的话,再检查一次吧。”

    杜云瑟脑海里最后一根弦应声而断。

    他俯下身体,把自己的天生就最会勾人的小狐狸再次压在身I下。

    一夜锦被翻红浪,恩爱鸳鸯交颈眠。

    ……

    第96章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新婚第二日, 秋华年在床铺上悠悠转醒。

    他昨晚不知何时失去了意识,此时身上干爽,穿着干净的里衣, 应该是杜云瑟后面帮忙擦洗换过了。

    想起昨夜种种, 秋华年姣好嫣红的唇瓣咂了咂,心跳飞速加快。

    他的腰有些发I软I无力, 大腿根到现在都是麻的, 从胳膊到指尖全是酸痛。

    就算这样,秋华年还是遵循本心,移动自己搭在杜云瑟胸膛上的手,又蹭又摸。

    不听话的小手很快就被一把抓住镇压。

    “华哥儿醒了?”

    “嗯。”秋华年懒懒嗯了一声, 手指尖继续往衣领里面摸。

    杜云瑟呼吸一滞, 抓紧了他。

    秋华年嘀咕他。

    “昨晚哪没摸过?还有我留的印子呢。真小气。”

    “我怕我大方一点,华哥儿今日别想出屋子了。”

    这个“威胁”很有效,秋华年终于不乱挑I逗了。

    杜云瑟把秋华年抱起来, 隔着里衣帮他按摩腰背,秋华年整个人趴在他身上, 也没有多少重量,舒服地轻轻哼哼。

    杜云瑟低头亲吻他的发顶与额间, 竟希望时间永远驻足在此刻。

    “春宵一刻值千金”这句话,他总算彻彻底底体验过了。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两大喜事凑到一起,再也没有什么时刻能比现在更让他幸福。

    杜云瑟的手掌修长灼热,力道恰到好处, 他对秋华年的身体足够了解, 按了一会儿,秋华年便没有那么难受了。

    秋华年软软嘟囔, “虽然早就知道你体力好,但还是……出乎预料。”

    昨晚后面,杜云瑟甚至单臂就把他悬空抱了起来,一边冲I撞,一边四处点I火,逼得他只能紧紧抓着杜云瑟的肩膀,叫夫君告饶。

    秋华年发现,每当自己叫一声夫君,杜云瑟都会更兴奋几分。

    “是华哥儿自己非要招我的。”

    秋华年哼哼了两声,装死没听见。

    屋外天光已经大亮,光线透过红色的纱帘,昏暗了几分。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外面居然没有声音。”

    “巳时快过了,早上金婆子来问过,我让她不要打扰。”

    那不就快早上十一点了吗?

    古人的作息都是睡得早起得早,秋华年穿越来后,哪怕睡懒觉也没有睡到过这个时辰。

    想到家里还有其他人,他后知后觉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他不讲理地低声埋怨,“都怪你!”

    杜云瑟失笑,捏着下巴亲他,“好,怪我。”

    至于具体怪的是什么,就看各自的理解了。

    又磨蹭了一会儿,秋华年才在杜云瑟的伺候下穿好衣服,挂在他身上,一步步磨蹭到门边。

    然后松开杜云瑟,整理了一下衣襟,镇定自若地推门出去。

    杜云瑟在他身后轻笑摇头。

    秋华年来到院中,还真没有看见什么人,只有金婆子听到动静从厨房过来。

    “家里其他人呢?”

    “云成公子、菱哥儿和小姐小公子他们带着亲戚们出去逛去了,说是不打扰乡君和老爷休息。”

    杜云瑟成了举人,这称呼就变成了老爷。

    秋华年有些不适应,稍微反应了一下。

    “回头让婶子他们来家里住吧,另一边的小院也能住些人,外面的客栈又费钱又不舒服。”

    金婆子点头应是,“我下午就去收拾。”

    中午时候,九九他们回来了。

    杜家村来的一大群人在二进院子里摆了好几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地吃饭,就像回到了村里的时光。

    宝仁这次是和孟福月一起来的,除了参加杜云瑟和秋华年的婚宴,也想来看看大半年没见的儿子和儿媳。

    “云瑟、华年,你们真的把云成和菱哥儿照顾得很好,叔婶在这儿谢过你们了。”

    秋华年笑着摆手,“菱哥儿也给我帮了很多忙,都是一家人,在外面互相照顾是应该的。”

    宝仁转口道,“云瑟在信中说要回乡祭祖,咱们杜家村十几代人只出过这么一位举人,还是解元,确实该大办一场。”

    “父亲收到云瑟考中解元的消息后喜不自胜,祭祖的各项事宜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就看你们什么时候回去。”

    秋华年看向杜云瑟,杜云瑟思忖片刻后道,“五日之后一起回村吧。”

    “好!我们杜家村此后可真要出息了!我们出来前,好多附近的杜姓都上门,想和我们认亲联宗呢。”

    ……

    从杜家村来的亲戚们多是成对来的,比如云霆和夏星小两口。

    他们承包了秋华年家的三亩地,按秋华年走前的吩咐种了棉花和粮食。之前秋华年送信回去,让他们把收成都换成钱。

    今年杜家村不少人家都试种了棉花,不过因为没有系统科学的指导,收成没有秋华年种得那么好,亩产大多在一百五十斤左右。

    云霆之前给秋华年家做工,棉花种得熟练,照顾的那一亩棉花收成了二百多斤,是村里最好的。

    “收成怎么会差这么多?”秋华年详细问他们。

    “村里人种棉花,大多是和我还有宝仁叔学的,有些地方我们自己都记不清了,自然就说不准。有些地方我们说了,但村里人也不愿意完全按我们说的做,有自己的想法。”

    说白了,这就是口口传授的缺点,很考验传授人本身的掌握程度与口才。

    不过等以后农书正式颁布,大规模传播开来后,有了统一的权威标准,这些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棉花卖得怎么样?”

    “就像华哥儿走前说的,漳县有人种棉花后,棉花价就跌了。我们也没门路运到远处卖,族长出面找了位风评好的商人,村里人都以一百四十文一斤的价钱统一卖了。”

    去掉交的税,三亩地一共收了三十一两银子,按三七分成,云霆和夏星小两口落个九两,秋华年得二十二两。

    秋华年接过银子包后放在一边。

    “你们家人多地少,五个兄弟迟早得分家,你们有什么打算吗?”

    云霆和夏星对视,“华哥儿的意思是?”

    “等云瑟考中进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