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赏花升职: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清穿之赏花升职》 80-90(第13/15页)

   这一夜,宫里宫外很多人几乎彻夜未眠。

    第二天顶着大大小小的黑眼圈来到太和殿,精神却一点也不困顿。

    康熙先走其他事情的流程,在这期间,已经有人不断用余光扫向胤祉。

    只见胤祉神色自若,处之泰然,一点儿都不像引出昨日发生的大事一样,这让一些老臣有点脸红,他们这么多年都活到狗身上去了,竟然不如一个二十岁小青年稳重。

    话说二阿哥才上朝没几年吧?这天大的功劳怎么一个接一个呢。

    半个时辰过去了,终于轮到最后一件事。

    昨天晚上胤祉已经连夜赶了一本折子,今天上交,同时,在朝堂上将昨天的事情再讲一遍。

    他并不完全居功,在他口中,荣妃娘娘、安宁伯、五阿哥、六阿哥,还有来自民间的陈振龙以及参与此事的农民们,全都是有功之人,尤其是推崇自家额娘与陈振龙。

    在这种国民大事面前,也没人与他强调男女性别,何况这是孝。

    陈振龙还在闽地暂时无法赶到京城,所以今天只有庄子上的管事与两个农民被宣入京。

    当康熙问他们这件事时,三人用磕磕巴巴的语言描述了比胤祉口中的十石还多了一石半石,而且红薯种植条件南北都行,连山地他们都种上,也可以。

    然后便是红薯入殿。

    两大箩筐,此外,还有一些吃食成品,包括烤红薯、蒸红薯、煮红薯、红薯干、红薯粉、红薯饭、红薯糖、清炒红薯藤。

    胤祉遗憾地表示,因时间来不及,红薯酒只能以后在品尝。

    “……”

    这话怎么越听越刺耳。

    胤祉又说他已经反复验证红薯无毒,且他已经食用过,若不放心,等下了早朝,可交给太医院再检查,随后向康熙一拜:“请汗阿玛准许儿臣暂时失礼。”

    康熙知道胤祉不是无的放矢的人,且一惯小心谨慎,对他还是比较信任的,一个字:“准。”

    胤祉拿了一个烤红薯,剥开,不慌不忙地吃了三口。

    太和殿里前所未有的食物飘香,要知道,烤红薯是非常香的,尤其是这种在灶里闷出来的,香到诱人。

    薯皮一剥开,里面是软糯香甜的薯肉,一闻便知道好吃。

    有好吃者甚至开始口水分泌,如此高产量粮食竟然还是种美味。

    胤祉遗憾地把剩了一半的红薯放回原位,又说了红薯的保存注意事项。

    和烂谷子一样,红薯在潮湿的地方也有可能生根发芽,生根发芽的红薯可以削去坏掉的地方食用,但若出现褐色或者黑色的斑点,那就是霉烂,不能食用。

    红薯在北方可以储存在干燥地窖中,而南方可以制作红薯干、红薯粉。

    他也一一品尝,包括红薯藤,清炒的红薯藤清脆可口,甚是好吃。

    简直在做一个人的直播。

    当时,胤祉也委婉的便是,类似豆类食物,红薯吃太多了,比如一日三餐皆红薯,肚子可能导致胀肚、烧心等症状,还是得营养均衡才是。

    当然,天灾时管不了那么多,在生存面前,一切都不重要。

    有朝臣往纳兰明珠或索额图的方向看,假如他们拿这个攻击,会不会在百年后,也留下一个“何不食肉糜”的遗臭万年?

    只是不等他们提问,龙椅上的康熙开口:“我记得还有什么土豆玉米之类。”

    “回汗阿玛,是的。”

    胤祉顿了下,继续说:“玉米在海外某些国家这也是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稀罕物,搜寻花开一些时间,而土豆已经成为英吉利等诸多海外国家的主食,与我们小麦稻米一样。”

    等等——

    “红薯不是主食,土豆才是?”纳兰明珠不禁问出声来。

    众人皆惊。

    红薯已经让他们心惊,这土豆又从哪个旮沓缝里冒出来的?

    第90章

    和刚刚红薯一样,土豆也被人抬了两筐上来,包括一些菜品,比如土豆泥、酸辣土豆丝、红烧土豆、土豆炖排骨、土豆饼、土豆条土豆片等等。

    这比刚刚还过分,有些根本是菜了吧?

    “不是说一种主食吗?”

    “可以当主食,但也可以当菜或者零食。”胤祉这么回答。

    “土豆的储存比红薯要求更高一些,高温低温潮湿都不行,且土豆生根后绝对不能吃,也不能生食,会导致肠胃严重不适乃至于更多;但土豆比红薯更容易种植,产量也更高一些,且也可能三季四季轮着收获,哪怕在北方诸如京郊一年也能种两次;土豆对肥沃土地吸收的养分也很强,不宜连作,最好和豆类庄稼换着种,或者每年先种土豆再种豆,种豆沃土,更具体的还需要将来一点点摸索,实验才是检验合格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给土豆改名马铃薯,正因土豆与种豆套着来能够对土地有利。

    胤祉把土豆的利与弊讲得很清楚,又甩出从马佳芸兰那里学来的话术,而康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

    这个土豆产量比红薯更高?

    庄子上的管事与农民证实了这一点,土豆确实比红薯收获更高一些,即便他们实验的是最普通的地,但因从未种过土豆,也算肥沃,不止多两石。

    政敌们已经麻木:“……”

    产量高?还能够种两季?莫非二阿哥一家是神农转世?

    不等他们消化完,一位为理想而当官心怀天下的臣子高呼一声“万岁”。

    随后在管理农事的工部尚书率领下,太和殿众臣齐刷刷跪一片,包括太子、大阿哥、二阿哥三位皇子。

    康熙下了结论:

    “得此良种,乃大清社稷之福。”

    接下来,便是讨论推广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推广不好,而是难于推广,这定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只是今天趁着兴致上头,众臣七嘴八舌给出一些初步意见。

    比如什么地正有旱情、哪里哪里相对贫县,在困苦地方作推广,肯定比鱼米之乡更容易一些。

    关于推广,胤祉也有话要说:“儿臣以为,不管是土豆红薯都不能完全代替本土水稻小麦等,像是水稻小麦也不能彼此互相取代一样,水稻小麦与它们相比,哪怕产量不高,也不是没有优点,尤其是在储存上。但这些外来粮食,它们能够丰富大清的粮食产物,且在不幸遇见灾荒年代,能够保住百姓的性命,便是利事一件。”

    他强调,推广也需要循序渐进,不能够以皇权的命令,完全挤压水稻小麦的生存空间,因地制宜才是正道。

    “在推广时,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自由原则,当然,百姓们不会完全信任一种全新作物,我们可以凭借限量免费领取等计策来达到目的,有了贫困县等先例,推广开来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种植注意事项与推广新种得一并传达给百姓们才对。”

    接下来最重要的便是谁负责此事,康熙当下任命三人。

    这三人分别是事件发起人二阿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