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回古代搞刑侦: 280-30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穿回古代搞刑侦》 280-300(第17/57页)

本王要和他们好好地聊一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众人迅速照做。

    不过半日,所有的盐商就被聚集在官驿。

    庭渊和伯景郁坐在一起,他们都想知道这后面到底牵涉了哪些官员。

    盐商一共有八位,各处都有他们的盐铺。

    虽然调查的仅仅是望洋城内,可这么多家都出了这个问题,也足以说明问题。

    这些盐商还不清楚自己为何被叫来官驿。

    伯景郁坐在正厅,邀请诸位盐商落座。

    其中一位胆子比较大的盐商开口问:“能被齐天王大人邀请至此,小的感觉荣幸之至,不知齐天王将我等召集来此,所为何事?”

    伯景郁看向说话之人,微微勾唇,问:“诸位拿到的盐,卖得可好?”

    “盐是必需品,但又不可多食,过量能够致死,短寿,谈何好与不好,赚的不过一笔安稳的钱罢了。”

    这倒也是句实话。

    盐的价格由朝廷掌控定价,也不能随意调价,本就是平价,也没有好坏之分。

    是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必须用到的必需品。

    除了腌制肉菜之外,别的地方也没有大量用到的可能性。

    伯景郁:“那么照着大家伙的意思,一年盐的销量,总归是大差不差的都是那个数。”

    盐商们纷纷点头。

    伯景郁将账本拍在桌上,“去年,你们各处总计上缴盐税共计七十五万两银子。”

    “前年,七十八万两,上前年,八十二万两。朝廷抽七成,你们手里有三成,本王说的可有错?”

    众人纷纷摇头。

    “既然没错,陈余这么多年人口都稳定在八百万左右,按照人均一斤盐的量来算,陈余年均盐的收入也该在二百多万,按照七成来算,到朝廷的手里,至少也该有一百五十万的税收,少了一半的盐税,都少在了哪里?谁能给本王解释解释?”

    堂内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出声。

    伯景郁没有耐心陪他们慢慢耗着:“本王既叫了诸位来此,便已掌握切实的证据,若诸位不配合,断然走不出这扇门。”

    “来人,点香。”

    霜风立刻点了一炷香。

    伯景郁指着这根香说:“这根香燃尽之时,若你们还不老实交代,满门抄斩,一个不留。”

    他的视线扫过众人,随后便面无表情地等着。

    香燃烧的速度非常快。

    眼前这些人的额头渗出密密麻麻的汗水。

    其中一人率先撑不住跪地:“求王爷饶命。”

    伯景郁看向他,“起来说话。”

    对方道:“我的盐铺确实存在偷税的情况,没办法,三成的利实在是太少了,我们也要养活人,请王爷饶过我的家人。”

    伯景郁:“背后究竟是何人指使你们这么干的,你们这么干多久了?”

    对方不敢不说:“是前任知府大人要求的,后来他调走了,这些事情就换了人管,但偷税问题被保留了下来,一切都是原样。”

    伯景郁哦了一声。

    随后又问:“如今参与其中的官员有哪些?”

    对方摇头:“我也只和管盐税的盐运官接触,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知,至于有哪些官员知情,我是真的不知道。”

    见他交代了,其他人也纷纷跟着交代了。

    结果都是大差不差,接手的人都是盐运官。

    盐运官也就是盐司署的署长,专门负责盐运这一块。

    批多少盐给哪家哪户,都是由他说了算。

    得拿到售盐的许可才能售卖盐。

    这种事情自然是逃不开盐运官的责任。

    伯景郁问:“其他的人呢?”

    “不清楚了。”

    “不清楚。”

    一人说:“这也不是什么见得光的事情,自然那些官员都坐在黑暗里,不会露面,很多事情,我们也不清楚的。”

    庭渊想到另一件事,问:“你们从盐运官手里拿到批文去领取盐,按理说这东西是不该囤积的,你们若是都卖空了,这个账根本不可能对上,是否还存在其他不利得益,或者是其他的盐运渠道?”

    他想起宋诗文发现盐有问题的契机,是这里的盐炒的菜不苦。

    可他来西州这么久了,到望洋也有一定时日了,吃的盐炒的菜都会有些发苦。

    那么是否市面上会存在两种盐在流通,一种盐是一发苦的,一种并不苦。

    对方被庭渊问得一愣。

    伯景郁捕捉到了他这个表情,追问:“到底是什么情况,说。”

    “确实存在两种盐,一种是粗盐,偏苦,一种是细的,不苦,两种盐混着卖。”

    庭渊问:“为什么?”

    对方回:“粗盐是官盐,细的是私盐,来源不得而知,比官盐更好一些,制作起来也更方便一些。”

    若真是这样,制盐的成本又能省下一些,这样一来,这里又能捞一笔。

    贩卖盐这种事情上,不可能每个官员都参与,主要也就那么些官员,扣出来几十上百万银子出来,七七八八地分下去,参与其中的官员不说能够发大财,少则几百几千两银子还是能够有的,用来贿赂人,打点关系,做个顺水人情,未来搞不好升职能够平坦,得到更多照拂。

    弄清楚了这些,伯景郁安排人将他们暂时收押。

    再将负责盐运的官员找来,一问究竟。

    这盐运的官员交代起事情来,倒是十分爽利。

    都不等伯景郁开口,便自己什么都交代了。

    “王爷,下官知道错了,下官什么都说,是下官一时财迷心窍,请王爷饶下官一命。”

    伯景郁和庭渊也算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主动交代自己所犯罪行的官员。

    根据这位官员供述,前些年他们偶然发现有人贩卖私盐,比官盐卖得要便宜,量虽然很小,但是并不苦。

    原本是想将这制盐贩卖的人抓了砍头,于是就将事情上报给了当时的知府,知府得知之后,并未将此人斩首,而是让他将制盐的过程说出来。

    前任盐运官以为知府想要上报朝廷,谁知知府竟自己干起了这个勾当从中获利敛财。

    为了能够继续敛财,知府就将当时的盐运官拉入伙一起干。

    但终归贩卖私盐不正当,敛财的速度太慢,于是他们一合计,决定通过官盐售卖的渠道售卖他们所制成的私盐。

    于是他们就开始以官盐渠道作掩护开始了他们的敛财行为,从一开始的寥寥几人知晓,到后来很多人都清楚,参与其中分得利益的官员也就越来越多。

    参与其中的官员多数是盐运一体的,衙门几百个官员,参与其中的不超过三十位,余下的对此并不知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