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 12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风起长安》 120-140(第6/29页)

    “郎君?”官员他打量着文喜,“以小郎君的仪表以及身手,若非将门也应是世家子弟出身,能让您这样的人跟随,想来那位郎君应是身份不凡,不知小郎君可否告知赵某名讳,家住何处,将来好做报答。”

    “某姓杨,字文喜,华阴郡人士。”文喜回道。

    “弘农杨氏?”官员大惊,脑海飞快转动,弘农华阴杨氏乃关陇世族,能以世家子弟为随从者,必是大人物,遂望向画舫外的小船,“能以弘农杨氏子弟为从,不知小郎君可否为赵某引荐那位郎君?”

    “你想见我家郎君?”文喜回头打量了官员一眼,旋即跳下船,“待我问问。”

    李忱与苏荷坐在船上等候,文喜归来后,便向她们转达了官员的请求。

    李忱听后,便道:“你救的,是吴郡太守赵居仁。”

    “吴郡太守、江南采访处置使赵居仁?”文喜也有些惊讶,这才想起来那官员的绯袍与金带,“怪不得船上的人称呼他为使君。”

    “他可是朝廷要臣,一人手握江南道的生杀大权。”李忱说道,“不仅如此,赵家兄弟七人加之其父,共八人,皆登进士,时人称之为科第赵家,赵居仁长兄于天圣九年病故,生前任国子监祭酒,门生故吏遍布,其弟赵颐仁曾为安西副大都护。”

    “一家八人进士及第?”苏荷震惊道,“如此说来,这个赵家,在朝中的影响力还不小。”

    皇帝登基后,于天下分十五道,设采访处置使,以监察各道州、县的官吏,其职权之重,可自行罢免州刺史,并先行后奏,除两京由御史中丞兼领采访处置使之职外,其余各道则由吏部推举的州郡太守兼领。

    听到这儿,文喜由惊讶变为高兴,“郎君,那赵使君要答谢我,并想让我为他引荐您,这样说来,我岂不是替郎君结识了一个不得了的人。”

    李忱笑了笑,因苏荷的催促,所以今夜出门比药方上约定的时辰要早上许多,上船后,苏荷又提议向西划船,进入太湖赏月,正是这提前的几个时辰,与太湖之游,让他们碰到了如此机缘。

    苏荷看着旁边的巨大画舫,“十三,你说那个纪老神医,究竟是什么人?”

    “嗯?”李忱看着苏荷呆愣的眼神,“难道今夜游太湖是纪老先生的意思?”

    苏荷点头,“是周先生说的,但应该是纪神医的意思。”

    “怪不得。”李忱低头道,“纪老先生其实并未入宫,当年召入宫中的,是他的徒弟周广,然周广的背后,却是纪明在一直指点,因此长安百姓便称周广为鬼手神医,而呼纪明为仙人。”

    “这世上当真有仙人吗?”苏荷疑惑道。

    李忱摇头,“众妙之门,玄之又玄,我也无法解释。”

    “既然时辰还早,那便见上一见吧。”李忱又望了一眼天色说道。

    “今日这功,郎君可得奖赏下官。”听见李忱要见赵居仁,文喜便笑嘻嘻的讨赏道。

    “讨赏可得找娘子,你家郎君穷的很。”李忱笑道。

    文喜笑嘻嘻的走到船头,向画舫招呼了一声,只见船身中间靠上的位置打开一扇门,紧接着便放下一架木梯搭至小船上。

    赵居仁整理了一下幞头与公服,将斑白的鬓发理顺,便只身从画舫走下,且未带随从。

    然而刚到船头,透过烛光与月光看到轮车上的人时,赵居仁不由的一惊,他连忙上前,跪伏叉手道:“下官吴郡太守赵居仁,见过雍王。”

    赵居仁是京官外派至吴郡的,采访处置使一职,是由曾经的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如今的左相崔裕所推荐,赵居仁也算是崔裕一手提拔上来的,于任上素有贤名,如今江南道能有这般发展,包括华亭县的设立,以及吴郡太湖的整治,都离不开赵居仁的治理。

    江南道采访处置使的任命,五品以上的官员,是以制书授命,所以当时在长安城中的影响极大,因为江南掌控着盐场与运河,又远离京师,而江南道采访处置使的职权之重,掌控着整个江南道,所以在百官眼里,这是肥差。

    李忱没有见过赵居仁,但是在前年的上元夜中,赵居仁却是见过皇十三子雍王李忱的。

    只不过让赵居仁惊讶的是,腿脚不便的雍王怎会出现在这离长安千里之遥的姑苏城。

    天子多疑,未防止前朝诸王争权,逼迫皇帝提前退位之事再度发生,便制定了新规,皇子成年后不在出任地方,而是被软禁于长安城中,并于万年县东北隅的入苑坊设立诸王院,便于监视于管辖,只有少数得宠的亲王才有特例开府居住于其他坊。

    显然皇子离京,如果没有天子特令,是不允许的,一但私自离京,其后果与罪责,十分严重。

    作者有话说:

    开启苏州城副本。

    一千多年前唐朝时的江南与现在的江南是不一样的,并没有那么富庶与繁华,有些地方还是待开发的荒地,时代慢慢往后移,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古代的盐有海盐,池盐,井盐,其中海盐产量最高,唐代宗时期海盐年产600万旦。

    第125章 长恨歌(七十九)

    赵使君。”李忱笑道, 旋即推着轮车伸手扶起赵居仁,知他心中有疑惑,便说道:“吾向圣人请旨陪同王妃回本家, 闲来无事, 游中原至姑苏,泛舟太湖, 却没有想到碰到了使君。”

    赵居仁抬头,忽然想起前不久中原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雍王救济中原的百姓善举,被当地百姓与文人写成诗词传诵,而自己掌管着整个江南道, 自然也有所听闻。

    “原来中原出现的活菩萨, 真的是雍王您。”赵居仁惊道,“今夜得雍王相救, 下官感激不尽。”

    “救你的,是吾友,看来, 吾与赵使君当真有缘。”李忱说道。

    赵居仁不再拘谨, 笑着回忆道:“天圣十年在花萼相辉楼中听得雍王一曲绝妙之音, 至今难忘,大王遗先贵妃娘子之风貌, 可谓风华绝代。”

    赵居仁为官数十载, 自是见过崔贵妃的,而之所以令他念念不忘, 便是使崔贵妃扬名的笛声与她的仁德之心, 故在花萼楼中听到李忱与许贺子的合奏时, 赵居仁心情异常激动, 同时也不禁感慨,物是人非。

    光阴转瞬即逝,贵妃已仙逝多年,而今的吹笛人,又是新的一代,而他们这些长辈,也早已华发丛生。

    “李忱技拙,不敢与母亲相比。”李忱说道。

    “抛开才貌,雍王贵为亲王,能够心系天下百姓,为万民着想,便要胜过京城那些世家子弟千倍百倍。”赵居仁又道,“下官今夜,可要感谢那阵湖风,若不是它,下官也许就错过与雍王相见了。”

    “既已来到使君治地,当是要登门拜访使君的。”李忱说道,“初来江南,令人耳目一新,江南富饶繁华,怕是不亚于关中之富了,这都离不开使君的治理。”

    听到雍王的夸赞,赵居仁很是开心,旋即便向李忱发出了邀请,“下官厚颜,今夜明月当空,船上备有薄酒,故想请雍王登船,一同游湖,不知可否?”

    “使君盛情相邀,李忱实不愿拒绝,然今夜与故友有约,不能失信于人,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