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 12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风起长安》 120-140(第25/29页)

乱。”

    “是太平还是战乱,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张贵妃说道,“只是永远被困与被困罢了。”

    “任何事情,都有解决之法。”李忱又道。

    张贵妃侧头撇了一眼李忱,几年过去,李忱从前那张少年稍显稚嫩的脸,如今已成熟也冷峻了许多。

    深邃的眼睛,就像能够一眼洞穿世事一般。

    “这就是解决之法。”张贵妃回道,“忱郎肯定又要说,天下人对我的的看法。”

    李忱摇头,“可得解脱,绝不是世人的看法,而是自己。”

    张贵妃捂着嘴笑了笑,随后向李忱漫步走近,一边说道:“如今越是相处,便越发的羡慕那丫头了,可明明是我先来的呢。”

    张贵妃俯下身,在李忱耳侧轻声细语的念着,李忱的脸色极为平静,也没有闪躲。

    “缘分是一种很奇妙的事情。”李忱说道,“就像是冥冥中有所安排,命中注定。”

    “命中注定?”张贵妃自然知道李忱说的是谁,她直起腰身,冷笑一声,“若是我没有那道婚约,你还会如此选择么?”

    “束缚我们的,终究不过是你书中那些虚伪的礼法罢了。”张贵妃又道。

    “但是你不该欺骗我。”李忱说道。

    张贵妃愣了一会儿,旋即失神的颤笑了起来,眼里闪烁着泪光,“若是可以,谁又愿意欺骗。”

    “罢了。”张贵妃垂下无力的手,她看着城楼底下的灿烂辉煌,似乎内心已得解脱,“那丫头没有什么心眼,有的只是一片赤忱,而今你能遇到这种人,又怎能说不是福分。”

    张氏年长李忱些许,自从入了宫,便开始张扬跋扈了起来,也从不顾忌人言。

    但不管是与雍王还是吴王,以及养子陆善与皇帝身侧的近侍之间传出的各种流言蜚语,皇帝明明知道,却都置若罔闻,一如既往的宠爱着张氏。

    李忱欲要说什么,可临到张口,却又咽了回去,她向城西望去,引入眼帘的是整座巍峨雄伟的长安城,“昭昭大唐,天俾万国。”

    作者有话说:

    李忱不是完人哈,对于张氏,之前也肯定是有情感的,两个玩乐器的,或许是知音。(因为碍于身份,所以不会有其他的奢望)

    然后张氏是一直有婚约的,所以才会入京,无论有没有婚约,李忱对她都没有想法哈,李忱比张贵妃小,所以认识的时候才十几岁。

    第138章 长恨歌(九十二)

    天圣十四年春, 兼任河北采访处置使的陆善以范阳节度使判官严高清为常山太守。

    同年,苏荷抵达九原后,与父兄开始商议陆善造反之事, 此时, 天下人皆知陆善造反,唯有皇帝不信。

    作为汉人武将, 功勋卓著的苏仪对于天子重用胡将,而自己却因奸人排挤, 一直不受重用所不满,为此,苏仪很长一段时间, 都是抑郁不得志。

    直到太子李怏的巡视, 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然而这一晃, 便是五年过去了,而今等来的,却是即将天下大乱的消息, 乱世需要倚靠武将, 然而如此一来, 天下百姓就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己的族人也会遭受波及, 一时间, 苏仪不知是该喜,还是忧。

    但对于苏荷所转告的雍王所说的话, 苏仪为之坚信, 并听从。

    在之后的几个月中, 九原郡不断张贴出告示, 将消息散步诸郡,朔方有九原郡带头,收容天下流民,凡无家可归者,皆可入九原,并设置粥棚救济。

    塞外荒漠一直都是地多人少,当苏仪的消息传出时,便有关中大量流民涌入。

    在雍王李忱的提醒之下,曾万福将产业南迁,这些年来,借助苏荷嫁入皇家的势力,曾万福积累了大量财富,甚至还与长安首富王元宝结交,合伙做起了生意。

    当年的赠画,也让李忱与王元宝以及钱启相交,钱启今已入仕,而王元宝的财富也越积越多,作为一个聪明的商人,王元宝的眼睛也是极为锐利的。

    之所以与曾万福一同合作,不是因为曾万福这几年在商行的影响,而是他知道曾万福的背后站着雍王。

    于是九原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拥有了大量的人口、粮食。

    而为避开嫌疑,在收容流民之前,苏仪就写了一份奏疏通过进奏院上至朝廷。

    其内容便是苏仪见到关中饿死的饥民太多,而九原人少,希望得到朝廷的许可,让九原郡收容这些无家可归的百姓。

    有关饥荒的奏疏自然被张国忠所拦截,忙于与陆善对峙的张国忠,正愁无法安置这些流民,如今有人愿意接下这烂摊子,又怎会不允许呢,于是他假借朝廷与天子的口气,不仅批准了此事,还夸赞苏仪的为朝廷分忧的忠诚。

    天圣十四年二月,已过甲子之年的河西节度使哥舒撼忽然在治地染上风疾,皇帝遂特旨让其回京修养,并安排太医视诊。

    哥舒撼患病,最急切的,还是一直扶持与保举他的张国忠。

    而回到范阳的河东节度使陆善,竟也开始称病不见人,并派遣自己的使副将贺万年赴京入奏,以自己是胡人为由,无法让汉将服众,让他们完全听命,如此一来,便会导致延误战机,于是请求让自己麾下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

    而对陆善深信不疑的皇帝得知后,当即就命中书起草敕命,又命吏部给蕃将告身。

    ——政事堂——

    张国忠为中书令,当他接到皇帝的命令后,自然是不乐意的,可又不敢忤逆皇帝,于是将消息告知了左相卫素。

    当卫素得知皇帝欲下敕命给告身,答应陆善以番代汉之举后,愤怒的将笔折断,并与张国忠商议道:“陆善自担任三镇节度使以来,久有异志,如今又请以蕃将代汉将,其反意已明,明日老夫要入宫进谏圣人,如果圣人不肯听,还请右相继续谏言。”

    张国忠点头,并道:“你我一同入谏,圣人定会听从。”

    翌日,右相张国忠与左相卫素入宫面圣,然而在紫宸殿的门口等了许久,也不见皇帝的身影。

    无奈,张国忠只得贿赂皇帝身侧的宦官,“边将军,我等有急事要面见圣人,还望将军通融。”

    只见张国忠将一包珠宝塞到了监门将军边令承手中。

    “二位相公请稍等片刻,小人这就去通报圣人。”

    收到了好处后,宦官的办事效率也高了不少,没过多久皇帝便召见了二人。

    正因皇帝知道他们的来意,所以才不想见他们,“吾知道二位卿是对朕的敕命有疑惑,怀疑陆善有反心是吗?”

    怀疑二字说出,左相卫素当即炸了,他遂道:“陆善一人担任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手握十八万大军,而今不断向圣人索要官职、封赏,一人集军政、马政大权,如今还要让蕃将代替汉将,番将都听从他的命令,他便能够彻底掌握那十八万大军,难道他的野心还不够明显吗?圣人,这是李唐的江山,汉家的土地,绝不能让一个胡人独揽大权,不能让其以蕃将代汉将。”

    卫素的言语有些激烈,惹得皇帝很是不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