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 12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风起长安》 120-140(第1/29页)

    第121章 长恨歌(七十五)

    雍王为陈县百姓申冤以及施粥之事很快就在淮阳郡传开, 甚至是在整个河南道。

    李忱虽未出面,但由张荀持金鱼符,淮阳郡守再也不敢包庇, 陈县县令很快就被问罪伏法, 两天后,粮食分别从太原以及长安向河南道运来, 交至张荀手中。

    之后的几日中,李忱便居住在真源县, 与陈县相比,真源县的情况要好很多,但是过度征兵导致劳力的缺失, 远不是一个县廨的官吏就能够弥补的, 即使张荀再大公无私,然而真源县比较特殊, 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老子的故居所在,由淮阳郡与谯郡共同管辖,设玄元皇帝词, 因此深受朝廷关注。

    中原有饥荒时, 百姓便都跑到张荀的治县。

    是夜, 至夜深人静,李忱靠在匡床的靠背上看书。

    苏荷穿着一身交领单衣坐在镜台前, 桌案上有张荀的妾室所赠的胭脂。

    她将耳坠取下, 拔出盘发的簪子使秀发散开,“前日你和张县令说的粮食是怎么回事?”苏荷侧头看了一眼李忱, “今日运入真源县廨的粮食可不少呢, 这才不到两日, 动作也是真快。”

    说罢, 苏荷起身来到榻前,“可存在我手中的银两一分没动,你哪来的钱买粮食?”

    李忱放下书,伸手将妻子拉入怀中,攥着她的手,耐心的解释道:“离京之前你说要去苏州,我答应了,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我们途径中原时会碰到这种情况,所以我让文喜去找了你的舅父,与他做了一笔交易。”

    “舅父,交易?”苏荷不解。

    “救济天下百姓,保下大唐,也是保下他自己。”李忱说道,“陆善若要夺取天下,必先取中原,中原要是守不住,那么大唐也就危在旦夕了,要是天下亡了,像舅父那样的商贾,必然会遭受波及,陆善可并不是擅长治国的贤良君主。”

    “还未离京,你就将今日的事都想好了?”苏荷惊讶的看着李忱,她的远见与卓识,的确非常人可比。

    “我本就有想去中原的打算。”李忱说道,“这里是东都所在,陆善若要南下,必先取淮阳,河南道的情况你也看见了,若放任下去,那么陆善攻取东都南下,不过是弹指间的事。”

    苏荷靠在李忱的怀中,“可是这样一来,你在河南道做的这些善事,必会广为人知,天子疑心重,十三郎怎还敢暴露身份于人前。”

    李忱笑了笑,不慌不忙的问道:“七娘觉得我做的是善事,可这对朝中那些人来说,我做的,又是什么呢?”

    “十三郎做的好事对朝中那些人来说,是揭露丑恶的打脸之事?”苏荷回道。

    李忱半眯着眼睛,“天子现在还沉浸在盛世之下,觉得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而辅佐天子做出这种功绩的臣子们,自然要不懈努力的营造着盛世的虚假气氛,又怎会让我做的事传到天子的耳中呢。”

    “那张国忠呢,他若是知道,对你…”苏荷依旧有些担忧。

    李忱握着她的手宽慰道:“我一直藏在暗处,替东宫做事,也深受东宫的恩惠,几番下来,世人皆以我羸弱,认为我的腿疾,对储君之位没有威胁,张国忠也只会以为,这是东宫所为。”

    苏荷听后大为震惊,她看着李忱,明明远离朝政,却又好像操控着一切,明明是孱弱之人,又却好像只需要一个念头就能扳倒一座屹立在朝中的大山,这已不是精明那般简单了——

    天圣十二年,右相张国忠欲拉拢哥舒撼与陆善对峙,遂与之结为姻亲。

    由于张国忠的扶持,同年,哥舒撼被晋升为凉国公,陇右节度使,之后又加封河西节度使。

    ——京畿道·长安城——

    自入春后,关中便开始下雨,长安城中也被雨水笼罩,一些地势低洼之地甚至出现了水灾。

    雍王在河南道的事,很快就被淮阳郡守所知,因迫于身份的压力,淮阳郡守不得不严办贪官污吏。

    事后,淮阳郡守将雍王在河南道所行之事,经进奏院上奏朝廷。

    ——崇仁坊·河南进奏院——

    一匹快马踏着泥泞离开河南进奏院,出崇仁坊后,并没有北上大明宫,而是径直往南,去了一坊之隔的宣阳坊。

    右相张国忠的私宅就在宣阳坊中,自张国忠为政之后,凡地方奏报,皆先呈右相私第,筛选过后方呈天子,呈天子之前,又要先经内侍监冯力之手。

    “报,禀右相,河南道淮阳郡有奏。”绯袍官员将印泥封住的信封呈上。

    “淮阳郡?”张国忠伸手接过,“淮阳郡又有什么事。”

    窗外下着倾盆大雨,雨水顺着陡峭的出檐滴入蓄水的大缸中。

    奏报打开后,张国忠的脸色顿时紧张了起来,“雍王怎么会在淮阳郡?”

    “张公可是遇到了难事?”张国忠的心腹党羽侍御史郑阳关心道。

    张国忠将奏报放下,“雍王去了中原,并在各州郡设棚救济没有耕种能力的老幼妇孺。”

    “雍王怎会去中原?”郑阳大惊。

    “雍王妃的本家在朔方,雍王去年携雍王妃离京,明明是去了朔方。”张国忠道。

    “若是雍王的事情传到了圣人耳中,那河南道的事情就瞒不住了,还有关中的水灾,菜地和园子都被淹了,现在有一些地方也开始闹饥荒了。”郑阳为御史台御史,曾参与中原募兵一事,他担心事情败露,遂看着张国忠,“张公。”

    张国忠旋即将奏本扔进烹茶的炉子里烧毁,“绝不能让此事传进宫中。”

    “雍王为什么要这么做?”郑阳不解,“难道雍王想要利用此事,收拢中原百姓的民心,与东宫争夺储君之位吗?”

    “不,”张国忠摇头,“雍王虽然明面上不参与任何争斗,但在私下,他与太子交情匪浅,而且雍王妃是太子举荐,雍王妃出身太原苏氏,也算是一支势力不小的将门,这一举动,足可见太子的用心。”

    “张公的意思,雍王是东宫的人,所以河南道一事,是东宫所为?”郑阳分析道。

    张国忠点头,“咱们这个太子殿下,可不能小瞧了他,能在李甫手中活下来,并稳坐东宫,不简单啊。”

    张国忠倚在凭几上,按着额头感到十分的头疼,“东宫不得不妨,但眼下更要紧的是河东,陆善步步紧逼,所以我的政绩绝不能有半点污渍。”

    “张公与哥舒将军即将结成姻亲,哥舒将军在陇西,虽说兵马没有陆善之多,但陇西与河西军以骑兵居多,军马配备齐全,战力强盛,远非陆善能比。”心腹郑阳宽慰道。

    听到这儿,张国忠总算是缓了一口气,自己手中终于拿到了一个最重要的筹码,“没有战马,就算兵力再多,谅他也不敢真的造反。”

    “况且陆善也与东宫不和。”郑阳又道,“而张公您有庆王,眼下庆王得宠,又由张公您扶持,取代东宫是迟早之事。”

    张国忠摩挲着手背,“想取代东宫,哪有那么容易。”

    “旁人扶持的确是希望渺茫,但是张公,”郑阳抬眼,“您有张贵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