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 6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风起长安》 60-80(第18/33页)

九原早做准备。”

    苏荷盯着李忱,“什么意思?”

    “天下大乱时,便是苏家名起时。”李忱道,“也许是有人在操纵与制造混乱,加快了王朝的覆灭,我们总要有应对之法,我能想的,就是对最坏的结局,早做打算。”

    “可是如果天下真的乱了,仅凭借九原郡那点兵马…”苏荷不理解的看着李忱。

    “李唐为何经过数次动荡而不衰,”李忱指着自己的心,“乃是因为太宗皇帝所创下的功绩,足够震慑百年之久,使天下归心。”

    “对于乱世,各地必揭竿而起,只需要一支精锐,一支能打仗的精锐。”李忱又道。

    “我明白了。”苏荷道,“不过我现在离开长安的话,宫中那边会有所察觉,寄家书恐也不妥。”

    “可以让你舅父回去。”李忱说道,“他是个聪明人。”

    苏荷想了一会儿,跪坐着起身,李忱见状,抬手唤道:“七娘。”

    苏荷低下头,“雍王还有什么话要嘱咐?”

    “请你等我一下。”李忱道。

    苏荷站在席垫上,看着李忱怪异的举动,没有多问,便又跪坐了下来。

    李忱挪动着僵硬的身体,从坐榻一旁的书柜中拿出了事先准备的红漆木盒交给苏荷。

    “这是什么?”苏荷看着雕刻精致的木盒。

    “你打开。”李忱道。

    苏荷怀着好奇心将木盒打开,发现里面是一只做工精细的木雕人偶。

    “旦逢良辰,顺颂时宜。”李忱看着苏荷,缓缓说道,“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平安喜乐,一生无忧。”

    苏荷愣住,若非李忱的颂词,生辰这件事她自己都要忘了,“雍王怎么会知道我的生辰,难道是阿爷给太史局的八字?”

    “我没有去过太史局,只是与商人交易时,多问了一句话。”李忱说道——

    自南诏一事开启了战端,大唐边境的祸乱接踵而至。

    天圣十年夏,大食进犯安西四镇,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之率蕃汉军三万进攻大食,高仙之趁大食军队未到,便欲彻底解决石国残余势力,占领西域重镇但逻斯,以此来威慑西域诸国,于是铤而走险,率军深入胡地。

    然计划为大食所悉,将唐军拦截于恒罗斯城,两军于城下大战,交战之时,高仙之所率部下蕃兵突然反叛,与大食联合夹击,致使高仙之大败,仅剩数千人出逃,一万余人被俘。

    ——大明宫——

    一匹军马疾驰在西北官道上,金铃开道,无人敢阻,“西北有紧急军情,需面呈天子。”

    面对紧急军情,监门卫也不敢阻拦与犹豫,将西北的军情呈至御前。

    “大食进犯安西,高将军想先发制人,便趁敌军未到时,连夜率军进入但逻斯,就在到达恒罗斯城时,大食突然来援,两军交战于恒罗斯城下,连续五日,就在第五夜时蕃兵葛逻禄部突然反叛,与大食夹击我军,高将军率残众逃出,此战我军大败,仅剩千余人马逃出。”

    皇帝听此消息,僵直身子连退了几步,原本等候凯旋,如今却再一次等来了兵败,且又是因为番兵的反叛,自南诏之后,反叛二字给皇帝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仙之去年才破石国,安西四镇也已平定,人心所向,以他的威望,足以震慑军队,为何还会有人反叛?”

    “是石国王子。”士卒回道,“进犯安西四镇的,并非是大食,而是石国王子求援西域诸胡,他们勾结了吐蕃人。”

    冯力扶着皇帝,微皱白眉,提醒皇帝,“大家,事有因果,蕃兵的叛乱,或许与南诏的反叛有关系。”

    大食进攻安西四镇是在南诏反叛之后,而它们发生的时间,相隔并不久。

    皇帝听明白后,瘫坐在御座上,整个人都苍老了许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该如何是好。”

    冯力安抚着皇帝,“大家,若没有吐蕃人从中作祟,以高将军之勇一定能占领但逻斯,从而威慑西域诸胡,今计划虽落了空,可也成功将大食挡在了安西之外,西域仍在大唐的掌控之下,看似战败,却是不败之败。”

    想到高仙之于军中屡屡创造的奇迹,以及开疆扩土的功绩,安西也顺利保全,皇帝的心情似平定了许多,“不败之败吗…”皇帝叹了一口气,“让仙之回朝吧。”——

    天圣十年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之回朝,解除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迁右金吾卫大将军。

    仲秋,八月,西域刚平,却又逢契丹南下,河东节度使陆善请旨讨伐,获允。

    ——河南道——

    张国忠亲至河南,于中原募兵进攻南诏,然百姓知云南多瘴气瘟疫,又闻向仲通一战,除主帅外无一人生还,故无人敢应征入伍。

    军所内,看着名册上屈指可数的人数,张国忠气得大怒,“这几十年来,户部所呈人口,每年都有数万增长,如今募兵,却只得这点人马。”

    “中丞,中原百姓知道云南的环境恶劣,又听闻向节度使战败,数万将士死于云南,所以都万分恐惧,不敢应募。”募兵的将领说道。

    “中原的府兵呢?”张国忠问道。

    “西北诸胡作乱,东北契丹来犯,河东节度使陆善正率军讨伐契丹,现又是农忙之际,中原已经没有府兵可以抽调了。”将领回道。

    “不肯应募?那就强征。”张国忠将名册竹简扔至地上,面露凶狠道:“给我派人挨家挨户抓,凡成年的壮丁全部送到军营。”

    “那…那些有功勋的…”将领疑问道。

    “吾要的,就是那些人,否则光靠一些农夫,怎能夺回南诏。”张国忠道,似做好了自己亲自夺回南诏的决心。

    将领大惊,“国朝旧制,凡有功勋者,免其征役,若是强征,恐怕会引起民怨。”

    “既有功勋,朝廷困难之际便该挺身而出。”张国忠道,“龟缩在家中,枉顾了那身功勋。”

    不顾左右劝阻,张国忠下达了强征的命令,并安排手下的御史前往各地抓捕壮丁。

    正逢秋季收割之时,朝廷将壮丁抓走,剩下老幼妇孺,于是中原大地民怨四起。

    “你们不能抓走他,我家六口人,前后有三人死在了战场上,如今你们把最后一个抓走了,剩下我们一老一小,可怎么活呀?”老妪拽着官兵的衣服不肯让他们将小儿子带走。

    “阿娘,阿娘。”

    “几位官人行行好吧。”小儿与众官兵磕头道,“我若是被你们带走,那些救命的粮食可就都要烂在地里了,我阿娘与年幼的孩儿都会饿死的。”

    然官兵却不管这些,上面下了强征令,并且给了所有御史指标,若是没有完成,他们也要受罚。

    “带走!”

    村落另一处,“官人,求求你们,他阿爷战死了,全家就剩这一个希望,他还没有成年,也未娶亲…”妇人死死拉住一名穿竖褐的枯瘦少年,试图不让官兵们带走。

    官兵挥手,将妇人推到一边,随后拔出腰刀,“阻碍征兵,将按军法处置。”

    强征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