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有喜: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东家有喜》 100-110(第9/18页)

为何如此激动?到底是以此为借口,还是不想让朝廷增设特科?”

    “圣人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不读经义不通做人,如何为官?”

    “那做官是为何?”王郎中问。

    “当然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生民立命却不通时务,只知空谈,难道用一张嘴就能为生民立命?难道就如大人这般之乎者也就能为万世开太平?”

    被反驳的老大人气得手指直抖,骂道:“竖子谬论,竖子狂妄!”

    这时,站在一旁的纪景行出来说话了。

    他穿一身明黄色四团龙圆领袍,白护领,头上戴着翼善冠,矜贵文雅,稳重从容。

    “孤觉得王郎中言语确实有些失当,但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专人办专事。这恰恰也是儿臣这趟下江南后的观感。”

    后面这一句,他是对着龙椅上乾武帝说的。

    “可太子殿下要知晓,朝廷开科取士,非同儿戏,岂能说改就改?”

    “正是正是,科举乃朝廷命脉,不能随意处置……”

    这时又有人说话了。

    是工部侍郎洪云升。

    “臣倒觉得王郎中所言有理,当年臣也是被特例召入朝廷为官,这些年因臣年老体迈,又旧疾缠身,屡屡感到力不从心,但朝中精通水利者,几乎再无他人。新晋的年轻官员,要么好高骛远,要么自居自己读书人,不愿前往地方。可水利之事本就要去实地采集勘验,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又该从何处改良……”

    说到这里,洪云升再说不下去,而本来嘈杂的朝堂也安静了下来。

    不同于其他人,洪云升并不是经过科举才入朝为官,他原是一地河务小工,因在当地组织百姓护堤有功,进入朝廷视线。

    那一场洪水,淹了十几个县,独他所在的那个县,因用了他想出来的法子保护了河堤,幸免于难。

    早年,黄河由于改道,年年泛滥,以至于民不聊生,朝廷光赈灾无用,还得从根本解决问题。河道衙门一众官员尸位素餐,拿俸禄时一个比一个积极,朝廷年年拨款,河堤年年修,却年年总要被冲毁几处。

    就这,洪云升被特例提拔了起来,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的治河生涯。

    从一个河务小官,一路升到河道总督。

    早年他一直在各地治河,也就近些年年纪大了,才升到京城来,任正三品的工部侍郎,权当是养老了。

    可真能养老?

    大水无情,百姓却要依仗水源为生,江河湖泊时时刻刻都在改变,就如那黄河,淤泥被河水冲刷久了,就会往上堆积,堆积到河床比河岸还高,一旦堤毁,就会淹没无数农舍农田,这时就需要因地制宜去治理。

    可朝廷里关于水利上的人才,却并无几个,后继无人,洪云升哪敢荣养?

    “不懂可以学,学无止境,但擅开特科,是万万不行的。”

    洪云升也没理这人,只是淡淡道:“本官对开不开特科,并无执着,这样吧章大人,你为工部推荐几名年轻官员来,老夫倾囊相授,绝不藏私?”

    听到这话,这位章大人不说话了,半天支吾了一句。

    “你乃工部,我乃礼部官员,如何能越过一部之隔,为你推荐官员?”

    “看,说来说去,还是年轻官员都不愿意到工部来治河,都知道水利是个苦差事,都知俸禄拿不了多少,但靴子要磨破无数双。”

    洪云升面上微微含着嘲讽。

    “臣这一生磨破的鞋,可以堆满十多间大屋,也因治河,常年病痛缠身。当然臣并非为自己居功,不过是想说既然年轻官员好高骛远,洁身自好不愿做苦差事,那不如让愿意做的来做。”

    最后这句,他是对着乾武帝所言,也表明了他的意见。

    都说十年寒窗,一朝飞跃龙门,越过龙门的人自诩从今往后再是不凡,自然要挑肥缺、清贵的缺,而不愿去挑那些没油水又辛苦的缺。

    可对于常人来说,能做官,已是祖坟冒青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但凡能有一丝做官的机会,谁不是汲汲营营?

    可经义策论八股文,拦下了多少人?

    真若朝廷开科取士,不考四书五经,不考八股策问,只考专科时务,大概有无数人前赴后继。

    就如洪云升这般人,早年因家境因学问考不上科举,却又精通河务,谁又敢说这偌大的大梁,这四万万人口里,就没有这般困于非正途出身的人才?

    王郎中站出来又道:“臣之意与洪大人相同,并非精通经义不可,而是光通经义,却连算数都不会,来到户部真是毫无用处。”

    “当年大唐王朝摒弃门第之别,废除门阀权贵士族垄断,广纳天下寒士为才,也并非只设进士一科,主要分了六科,其中明算一科是为算科,臣所言的商科,不过是将算科包含在内罢了。”

    这一番话,鄙视之意明显,竟嘲讽天下文人竟连算数都不懂。

    “是谁与你说,精通经义却不通算数?!!”一位老大人涨红着脸怒道,旁边的人拉都拉不住。

    王郎中叹了一声,道:“诸位大人,此乃朝堂,并非辩场,你我在此吵,大概吵上一年也不会出结果。不如这样,在三司六部五寺中广招精通算学的官员,再从民间招来精通算学的平民,双方比试一场,若朝堂官员赢,此后本官再不提增设特科之事,若普通百姓赢,则诸位大人再不阻拦增设特科?”

    这——

    众官迟疑。

    王郎中再下一计狠药。

    “看来诸位大人也心知肚明朝廷科举的弊端及种种不足之处,可偌大朝廷,衮衮诸公,竟无一人向陛下提及此事,你们到底是何居心?还有脸说是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

    高阔威严的大殿,这一声宛如炸雷,久久盘旋于梁柱之间,竟让人震耳发聩,一时之间,竟再无人出言。

    这时,高居在龙椅上的乾武帝出声了。

    “既无人反对,那么就照着王郎中法子办,此事由……”

    他目光在下方巡睃,本是落在太子身上,哪知纪景行竟对着亲爹眨了眨眼,于是乾武帝又将目光落到端王身上。

    “那就由端王负责吧。端王乃皇室宗亲,非士子出身,也非平民,正好不偏不倚,也免得是时你们又说不公。”

    这时,纪景行又站出来说:“那父皇,儿臣请求赐婚之事?”

    “你娶太子妃,乃皇族家务,拿到朝堂上来说,本就占了商讨政务的地方,如今诸位大臣都在为朝廷殚精竭虑,你倒好,又提娶妃之事。”

    纪景行无辜道:“这不是历朝规矩?儿臣也不想让私事干扰政务,可……”

    “行了,你闭嘴,退朝之后来找朕。”

    纪景行大喜,忙躬身道:“谢父皇。”

    乾武帝站了起来。

    “事情就这么定了,退朝吧。”

    负责朝仪的太监,高声呼道:“退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