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230-2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230-240(第5/25页)

在都处在了众人视线的中心。

    在乔琰伸手拿起之前那几张记录纸张的时候,田丰整个人的心神都已经处在了紧绷的状态,生怕被乔琰发觉出他的不妥来。

    袁绍的谋士卧底到了长安弘文馆这种招聘人手的地方,要是被别人知道了,估计这些人在笑话长安居然能被人这样潜入的同时,还得说他田丰一句不讲规矩。

    ——如果他能回得去的话。

    这还极有可能变成乔琰发起对袁绍讨伐的理由之一。

    他绝不能留下这样的话柄!

    田丰努力降低了自己的存在感。

    只是这一边写着,他也一边感慨,乔琰麾下已经得到委任的人才就不在少数了,尤其是那一片颍川系的士人,随着她进驻关中拥立天子,以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速度扩张了开来,在制定法令、实施屯田、招揽人才的各个方面发挥出了惊人的作用。

    现在怎么还又有了这等年少才高之人。

    田丰看着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实不难想到,再过几年后这两人会是何种风姿。

    但再想想她那乐平书院中的济济人才,哪里只是两人这个数目,田丰又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想考虑了。

    他尚沉浸在思绪中,也没影响他手下笔耕不断,将这二人的话都给如实记录下来。

    好在这一心二用也并未持续多久,起码还没让田丰下意识地在心中想着“该当提醒明公警觉此事”的时候,也将这句话给写出来,那两人的声音就在庞统一句“何妨他日以实证来看”的话中停了下来,田丰也可以顿住了笔。

    也正是在此时,本还在争辩中的两人都朝着乔琰所在的方向看了过来。

    似乎是对引起了乐平侯对此事的关注,也对影响了此地的正常交流有些不好意思,他们先是歉意地朝着周围行了个礼,这才站直在了那里。

    乔琰拊掌而拍的声音打破了此地在一瞬间陷入的寂静。

    “有点意思。”

    她这句有点意思还得算是一句夸赞,只因她下一句就是:“昔年我与杨德祖在洛阳鼎中观外,以策论呈递观中名士,彼时许子将以一句雏凤有清声为点评,今日见你二人之辩,倒是让人不免想到当年。”

    这句话里,她竟是将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将她自己和杨修相比了。

    但众人仔细想来竟也觉得确实相似。

    当年的鼎中观里,陈纪也是在的,今日他也在这儿。

    只是当时的许攸许劭陈琳等人换成了今日的荀彧王允崔钧。

    分量一点都不比当年要轻,反倒还尤有过之。

    更不用说还有乔琰这位大司马骠骑将军在此。

    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让人不免想到,从当年到如今也就是不到八年的时间而已,乔琰已经从当年被品评的“雏凤”变成了今日的执掌风云之人,也是——

    今日的点评者。

    她道:“当年有子将先生对我给出了一句寄望,方有我随后的面见天子,今日巧遇此景,若能点评一二,倒也未尝不是人才接续,薪火相传。”

    见诸葛亮和庞统都对由她来点评无有异议,她抬手示意,当即有人将纸笔给取来放到了她的面前。

    在这个铺纸于前的片刻里,她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了在场的众人。

    弘文馆这地方毕竟是在为大汉朝廷擢选人才,她如今既要在扎实于庶务的同时谋求更进一步的位置,就并不适合和这些人有过多的接触,而应当顺其自然地等到他们跳到自己的饭碗之中。

    起码要在大司马位置到手后,再通过人才岗位的调度,将有机会培养成心腹的,安排在更靠近自己的位置上。

    所以她其实只在刚落成的时候来过一次此地而已。

    但今日诸葛亮和庞统的意外一辩,却让她有了个名正言顺来到这里的机会,以及借此成就一桩美谈的契机。

    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气运。

    她掣笔思忖也只在一瞬间,众人便见她在纸上落笔写下了十二个字。

    这十二个字好像既是对那两个少年的点评,又是对这弘文馆所题的对联。

    只因纸上赫然写着——

    “谈笑鸿儒鸣凤,往来俊采游龙。”

    她写下这二句后又朝着诸葛亮和庞统看去,笑道:“你二人时正年少,何妨以卧龙凤雏为名号,然尚未学成,此为言过其实之论,意在鼓励少年人效仿尔等奋进争先,但五年之后,我想看到此话为真,不知你二人可有此胆一试此名?”

    这句“言过其实”照应的便是庞统的观点,而那“此话为真”又分明是诸葛亮的想法。

    诸葛亮与庞统对视了一眼,在转回与乔琰的目光对视后,同时朝着她俯身拜来,回道:“愿承君侯此言。”

    正如乔琰所想的那样,当年被人评点之人在掌权后面见少年人争辩,给出了另外一句寄望,这就是一桩必然要和弘文馆之名一并为人所传扬的美谈。

    他们二人都不是意图隐居避世之人,也各有一番抱负,若有此名推动,无疑是一件意外之喜。

    唯独有一点问题的只是……

    庞统在起身后又瞧见了身在人群中的堂兄,陡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他原本明明是来弘文馆一览风物景象的,可这句“愿承君侯此言”,竟像是给自己签订了个以五年为观察期限的卖身契了!

    哪怕乔琰并未明言,非要让他是在自己的面前兑现这个五年后的凤雏之名,但他若是回返了荆州,还真能长成和诸葛亮匹敌的样子吗?

    庞统望着与他只差两岁的诸葛亮,不由陷入了沉思。

    他心中好像已经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233. 233(二更) 师徒之名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当庞统于围观者散去后收到了乔琰单独会见的邀请,又从她口中听到了是否愿意往乐平书院就读的发问后,他心中并未再经过更久的思考,就同意了下来。

    但庞统到底不是普通的少年。

    他对自己的进学计划和扬名出仕都是有过一番考量的,故而在接下了入学邀请后他便朝着乔琰问询起了乐平书院的就学时间。

    “五年之内若要对得起凤雏之名,你要学的只怕还有很多,”乔琰认真地朝着他看去后回道,“不过……你要想知道未来的可能,我也得知道你的立场。”

    这些少年人的身上越是明确地打上属于她的自己人标签,也就越不可能为他人所用。

    但随着乐平的人员构成越加复杂,这里还不能算是独属于她的人才培养基地,只能说是极大概率地倾向于她。

    就像郑玄在教导弟子的时候,至多也只是将其中有心在乔琰麾下出仕的人推荐给她,而不是一股脑打包,让他们只能留在此地。

    在汉末这种就学自由,甚至可以跨地域拜师的环境下,至多就是因为师徒与同门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相互推荐的情况,还没有到将人的前途定死的地步。

    若乔琰真以这种限制去留的方式收拢人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