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来我农家乐: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诸朝来我农家乐》 30-40(第5/25页)

正常的面,只是口味奇怪了一点!”

    杜甫吓得连忙捂住自己的嘴往后退:“我信你,我信你!”

    别过来啊!

    怎么一点也不尊老爱幼呢。

    李白捏着鼻子凑过去仔细看了看,摇了摇头。

    不行,他还是接受不了。

    在这站一会,他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跟着臭了。

    贺知章无奈的起床,是彻底笑清醒了:“谪仙人在后世也谪仙不起来了。”

    这可不担心李白乘风归去了。

    不过他是看徐姑娘煮完全程的,确定这个粉里面没有放入奇怪的东西。

    应当是什么发酵类的食物味道奇怪吧?

    见多识广的贺知章这么猜想着,比如川蜀地区的猪鼻拱(折耳根),河南的臭酱豆,安徽地区的臭鳜鱼,黔东南地区的牛瘪

    都是闻起来臭,但吃起来不同的人却会觉得有不同的风味。

    他的猜想也的确没错,螺蛳粉的臭味其实大部分来源于腌制的酸笋。

    李白因为灵活逃过了一劫,但杜甫被结结实实的塞了一口螺蛳粉。

    吃的时候脸都皱起来了,不过品尝完后却中规中矩的给出了答案:“还行,吃起来倒没那么臭。”

    下都下来了,徐雪筠干脆就每人搞了点夜宵。

    诸葛亮一看其中还有泡面,眸中微闪:“不知此处是否能够自制泡面?”

    其实房间的隔音和隔味效果很好,他们并没有闻到一楼的臭味,只是他们并不准备立刻睡觉,而是想去书房像汉武帝或秦始皇一般看一看他们之后的历史。

    这一出来把他们吓得不轻,不知道如此美丽的住处为何夜晚会有如此奇怪的味道,才纷纷下楼寻找味道的来源。

    所以书——还没看。

    但书可以熬夜看,任务却不一定能熬夜做。

    所以现在先学会怎么做泡面才是要紧的,而且按照之前他们观察的规律,在收割之外的自主进行的活动往往会触发额外的任务。

    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奖励。

    徐雪筠啊了一声:“我吗?我不会呀。”

    不过:“如果想做的话,明天我可以帮你们问一下厨师长。”

    厨师长什么都会做!

    几人纷纷同意,并且把时间定在了下午,因为上午他们想快点先去地里看一看,多加一点可以购买的种子。

    吃完夜宵后,徐雪筠就回房间休息了,几人却在回房之后又偷偷摸摸的溜出来,到书房去看自己朝代的历史。

    于是第二天徐雪筠见到的,就是一个个眼下青黑,神色恍惚,好像一夜未眠的客人。

    原本兴高采烈打招呼的话都说不出口了。

    “额你们半夜干什么了?床不舒服吗?”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昨天晚上起来去犁了二里地呢。

    *

    但这也只是一个小插曲,很快他们便来到了地里。

    下地一定要趁早,不能等到中午再来,所以现在才只不过早上六七点钟他们便到了。

    徐雪筠觉得自从毕业之后,生活作息真是比在大学的时候好多了。

    尤其是她大学不住宿,在学校外面租房子住,有的时候晚上两三点,三四点没睡都是常事,第二天七点钟还要爬起来去上课。

    她把这事分享给了上官婉儿,本来以为会得到同样都是刚毕业大学生的共鸣,却没想到。

    上官婉儿:不赞同的目光。

    见两人这里情况不对,几人立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

    不赞同的目光+5。

    他们将三四点钟换算一下自己朝代的时间。

    苏轼没过脑子:“你睡着的时候,我差不多都该起了。”

    这个是有多种原因综合的,一是因为古代缺少照明工具,烛火亮度暗,若是想要能够在房间自如视物,所需花费便高。

    人们便习惯在白天工作或学习,一般在二更(亥时,21-23点)睡觉,五更(寅时,3-5点)起床。

    冬日可能会睡得更早些,起得更晚些。

    徐雪筠还以为他是在夸大,但这也足够让她不可思议了:“你们总不能没熬过夜。”

    因为要下地,所以几人现在都换上了天幕为他们准备的现代服饰。

    苏轼揉揉鼻子,全然不顾他日后会半夜喊起来的张怀民,十分确定:“没有!”

    李白倒没这么决绝,因为喝酒喝到半夜,睡到天亮才起也是常有的事,只是:“也不可太”

    他想说些什么,又不知道该从何劝起。

    因为徐姑娘已从‘大学’毕业,现在每天的睡眠时间都十分充足。

    徐雪筠举手投降:“下地,下地,我请你们吃烤玉米行吧,我亲自烤。”

    有过调查,喜欢吃糯玉米的人数是喜欢吃甜玉米人数的近一倍,不过这也和地区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北方会更爱糯玉米,而南方会更爱甜玉米。

    而徐雪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甜玉米党,半口糯玉米都不吃。

    所以玉米地里多种的其实是糯玉米,只有一小块地方是单独给她种的甜玉米。

    诸葛亮早先便发现了,徐姑娘似乎对食物的历史知之甚多。

    所以他便引导着问道:“这玉米是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刘备笑容满面,很想谦虚,但抑制不住的骄傲。

    丞相不愧是丞相,瞧瞧这说话的艺术,这么快就找到了和徐姑娘相处的方法。

    这一下徐雪筠可打开了话匣子。

    “当然是明朝了,明朝的时候造船业发达,所以有不少好东西都是那个时候传过来的。”

    只可惜传过来也没用,好像都没多少人种。

    朱棣啧了一声。

    怎么不是在他的朝代传过来的,要是在他的传代传过来的,他早就种满大地了。

    不过现在也不差什么,没传过来,他可以自己派人去找啊。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我听我奶奶说,一开始好像叫玉蜀黍,本来是正规的名字,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都开始叫玉米,玉蜀黍成了俗名。”

    不过各地有许多关于玉米的俗名,比如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棒子、珍珠米徐雪筠觉得说不定是因为蜀黍这两个字有许多人不认得,没有玉米好念。

    “还有叫做碌谷的,你听它发音,碌谷,六谷嘛,因为我们中国以前都说五谷杂粮,出现了一个玉米不能放在五谷内,但加上又有很多人不适应,所以喊玉米六谷,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徐雪筠只是示范了两下该怎么收玉米,见他们学会后就停手了。

    谁知道最近来的客人怎么总是想往地里面钻,他们收三天就走了,她可天天在这,天天收她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