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150-16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150-160(第10/30页)

   李玄霸瞥了李世民一眼。你儿子儿媳对战功出了名的吝啬,他们夫妻俩当皇帝时不仅克扣赏赐,还下令在战场战死的人就扣掉赏赐不给补偿,你知道吗?

    嗯,你不知道。等二哥再大一点,就把女帝的事隐去了,只告诉二哥他儿子有多吝啬。

    “算了,不想糟心事了。我们回家!”李世民拍了拍脸,意气飞扬道。

    “好。”李玄霸乖乖缩回马车。

    李智云也拒绝了二兄一同骑马的邀请,也躲进马车里避开烈阳,留二哥一个人在外面扬起马鞭意气飞扬。

    李世民:“……”

    李世民:“弟弟真无趣。”

    长孙无忌和鼻青脸肿的裴行俨大笑——

    二更合一,欠账-1,104w、105w、106w营养液欠账+3,目前欠账13章。

    碎碎念:

    《资治通鉴》记载“将士守雁门者万七千人,得勋者才千五百人,皆准平玄感勋,一战得第一勋者进一阶,其先无戎秩者止得立信尉,三战得第一勋者至秉义尉,其在行陈而无勋者四战进一阶,亦无赐。会仍议伐高丽,由是将士无不愤怨。”

    “得第一勋”的意思是每次战斗中的“首功”。所以李世民只是献策有功,没有得到赏赐。

    奖赏有史料记载,这应该是正确的。但“守雁门者”的人数应该有出入,因为《资治通鉴》之前记载光是雁门城被围困的军民就有二十来万。雁门郡是军事重镇,兵员应该不会少于万人。而杨广素来重排场,护卫应该也不会少。后来还有援军到达。

    也可能是后世理解和《资治通鉴》原意不同,我个人猜测可能是按照杨广原本颁布的厚赏准则,能够得赏者有“万七千人”,所以只赏赐了“千五百人”才会引起众怒。

    不然参战者中有近十分之一的人都获得了赏赐,应当是不少的,不至于特意记一笔。

    这是个人之言,大家看看就过,别当真哈。

    第154章 终于回到陇右道

    太原郡虽然离雁门郡不远, 但在雁门郡南边。

    张掖郡就在雁门郡正西方向。李世民借口西突厥来袭,自然要以急行军的速度迅速赶回张掖。他的军队是沿着黄河北岸,走马邑郡、榆林郡、五原郡, 然后沿着黄河西岸南下到灵武郡, 再从武威郡回张掖郡。

    五原郡和张掖郡在地图上隔得很近, 但中间是腾格里沙漠。现在正值盛夏,沙漠酷热,不适合行军, 所以要沿着黄河水道绕行。

    因为军情紧急,又有杨广旨意,唐国公府的仆人再想让李玄霸回太原养身体, 也只能眼巴巴地目送李玄霸离开,自己无奈独自回去复命。

    李渊听到李玄霸和李智云还活着时, 就完全把什么谋划抛到脑后, 赶紧派人去接李玄霸和李智云回家。

    窦慧明和万氏抹了好几次眼泪,不断张罗布置儿子们的院落。

    当仆人独自回来,告知李渊、窦慧明和万氏西突厥进犯敦煌郡,二郎君和三郎君还来不及被陛下正式封赏,就匆匆急行军回敦煌抵御西突厥了。

    李渊捶胸顿足:“大雄回敦煌就罢了, 他是陇右道慰抚使,理应立刻回到陇右坐镇。大德还未痊愈, 怎么能去西域这么偏远的地方?”

    仆人道:“三郎君是副抚慰使,又被陛下特意命令替代长孙将军和裴公经略西域,任务比二郎君还重。”

    李渊怒骂道:“这不是故意折腾我家三郎吗!祈健呢?他怎么不回来?”

    仆人道:“这次五郎君立了战功, 被封为校尉。二郎君和三郎君问五郎君是否回来, 五郎君说男儿志在远方, 现在西突厥犯边, 忠孝难两全,他想立功。”

    李渊扶额:“这乱七八糟的回答是怎么回事?”

    窦慧明压住心中的狂喜和落寞,对李渊道:“祈健已经长大,现在刚立了功,自然不愿意回来。”

    李渊叹气:“是是是,一个个都想着报效朝廷,一个个都想着立功,根本不考虑……算了,忠孝难两全,我不也在戍边?我们一家都在戍边,都在戍边,唉……”

    李渊说着说着,自豪地笑了起来:“我们一家人都在打突厥啊。”

    窦慧明观察李渊神情,顺着李渊的心情继续道:“现在大隋乱成一团麻,仅有我们唐国公府坚守边疆,不让突厥人趁着中原混乱南下。将来史书中记载这一幕,我们也问心无愧了。”

    李渊迟早起兵反隋,一直很担心自己的名声。听到夫人这么说,他心头轻松不少。

    李渊笑道:“是啊,我们一家真是问心无愧了。罢了,去吧,大雄都燕然勒石……对了,大雄在燕然山刻了什么?”

    仆人嘴角诡异地抽搐了两下,似乎在强忍着笑意:“二郎君似乎是因为时间紧迫,寻找到大汉冠军侯窦宪的石碑后,只在石碑旁找了一块巨石,刻下……”

    他掐了一下自己的手背,不让自己笑出来:“刻下……‘到此一游’。”

    李渊觉得自己耳朵出问题了,又问了一遍:“刻下了什么?”

    仆人重复道:“除了留下时间和姓名之外,就是……就是‘到此一游’。”

    窦慧明突然想起了什么,面色古怪道:“难道是‘李世民到此一游’?”

    仆人道:“还有其他将领的名字和刻碑时间。”

    窦慧明重重地叹了口气:“这孩子……”

    李渊:“……”

    窦慧明道:“郎君,二郎就是这样的人,你应该习惯了。”

    李渊嘴角抽搐:“是啊……”

    他忍了许久,还是没忍住,扶额大笑起来,笑得肚子都疼了,眼泪都出来了:“到此一游,到此一游,哈哈哈哈,是他的性格,看来他刻碑的时候就猜到大德还活着了。”

    窦慧明笑道:“是啊。”

    万氏静静地站在一旁默默开心地垂泪。

    虽然她很遗憾不能亲眼见到孩子平安,但听闻孩子居然在雁门之战中立下了功劳,她就知道孩子过得很好。

    听说三郎病弱,连站立都困难。自家五郎不仅平安无事,还能上战场。即使三郎重病,也把五郎照顾得很好。

    兄弟二人有立功的机会,也是第一时间想着五郎,没有让五郎回来太原安唐国公的心。

    他们本来可以把五郎遣回来,代替他们安唐国公的心,这样他们才更好地报平安。但他们没有,而是尊重五郎的选择,带着五郎去西突厥战场上立功。

    二郎三郎自幼就爱护五郎,一直都很爱护五郎。

    万氏想起前段时日后院总有人风言风语,说是三郎做事不谨慎害了无辜的五郎。她立刻把人揪了出来,没有交给窦夫人,就亲自把人抽了个半死。

    她出身江都万氏,在入唐国公府时都没用过马鞭,连马都不会骑。这次她发了狠,把人抽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她不用知道这些人是真的嘴碎,还是背后有谁指使。她在府中的敌人很明确。

    即使自己的祈健还活着,还活得好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