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女帝我来当: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20-130(第17/22页)

,唯有孙坚足以让董卓忌惮。”

    此时曹操已经兵败南下扬州募兵了,其他关东诸侯依然屯兵在洛阳周围,目前也只有孙坚在战场上表现得勇猛一点。

    “西凉骑兵,素以悍勇闻名于世,其威赫之名,令人丧胆。而关东诸侯虽族势隆盛,底蕴深厚,然其所募之卒,多为初临战阵新兵,实无战场经验可道。

    在凶悍西凉骑前,宛若待宰羔羊,然孙坚所率之军不同,此军久随孙坚南征北战,历无数战火之涤,积丰厚作战经验,实力强盛勇猛。

    因此,当下唯孙坚之军具与董卓相较之力……”

    听到荀谌这一番总结,杨秋突然就恍然大悟了一件事情。

    难怪在历史记载上,袁绍和曹操都在这一次讨董过程当中没有什么出彩的战绩,实在是因为他们募集的兵卒大多都是新兵蛋子。

    这样仓促召集起来的军队,都没有进行过多少操练,在战场上更是对战经验不足,这样的军队去和董卓那群精锐的骑兵对打,那当然是要输的。

    所以袁绍和曹操的实力强大起来,都是后来在战场上通过无数的战争经验积累出来,精兵可不是直接选择高大威猛的人就能训练出来。

    只有在战场上多次拼杀,这才能在残酷的战争当中训练出精兵。

    “友若觉得,这场战争会是什么结局?”

    “董卓已诛洛阳袁氏嫡系,袁绍与袁术皆怀野心,二者今已各拉拢异势。

    若我所料无差,袁术已拉拢孙坚等辈,袁绍现拉拢曹操等众。

    曹操南下募兵,应乃为袁绍所备。关东诸侯内部已生分歧,矛盾重重,此群人必不能统一彼此之势以攻董卓,此战恐怕虎头蛇尾。”

    听着荀谌的分析,杨秋在旁边笑着点头。

    历史上的结局还真是这个样子,二袁直接相争天下,最开始曹操和孙坚都混不上桌,都算是两边的小弟。

    “那么中原那些士族是不是要开始“押宝”了?”

    此言一出,荀谌有点尴尬,但还是对着杨秋颔首点头。

    “天下大争之世,不只是中原士族,关西士族亦将决择。若非万不得已,关西士族不会去中原择二袁亦或他人。

    恰好天子已至长安,故关西士族暂应仍支汉室正统,但若吾等届时攻下关中之地,情况或有变。”

    若不是后来董卓死了,西凉军阀内斗不休,其实关西那些士族不会南下逃亡,也不会去中原讨生活。

    实在是雍凉之地已经被祸害得不成样子了,没有一个雄主可以站起来,将大家团结在一起,所以最后也只能选择中原打出来的赢家。

    “大王是在忧愁雍凉之地的士族该如何处理吗?”

    见杨秋久久不说话,荀谌好奇地问了起来,杨秋先是点了一下头,随后又摇头。

    “友若一向知我,若果真冥顽不化,寻衅生乱,吾唯以刀令其知强权。

    然有时,若仅因理念不一,致众多人才流去中原支持各诸侯,其损失于吾颇大。”

    这就相当于资敌,人家也不挑事儿生乱,就是觉得和你不是一路人,通通跑到中原那地方支持其他诸侯,这就没有意思了。

    对这种人,杨秋是肯定不可能赶尽杀绝的,所以此刻想起来莫名有点忧愁。

    此话一说出来,荀谌瞬间笑了。

    “大王,士族之间争斗,除却利益之争,其实亦有道统之争。

    关东与关西士族,根本难以团结一处行事。不到万不得已时,这群人断不愿让关东那群士族崛起。

    其实,吾于荀家,算是异类,吾与族人之道并不统一。”

    这番话瞬间引起了杨秋的兴趣,她虽然之前跟着张辽学习了这个时代的许多知识,但其实士族之间的学派斗争,这种事情杨秋还真不太了解。

    不过这也不稀奇,就算到了现代也有学阀派系斗争,大家都会支持不同的理论学说,这里面当然也涉及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大家相信的学说不一致,所以斗得你死我活。

    “友若支持的是?”

    “以法为本,以礼为表,礼法并举,王霸统一,这不是大王一直在做的事吗,这自然也是我之所愿。”

    所以荀氏内部这种想法并不占大多数,也就是说,法家并不被他们接受。

    这就相当于意识形态之争了,确实足够让关西关东士族决裂。

    “那么荀氏家族内部支持的是?”

    这个问题让荀谌一时之间有些不好回答,所以他并没有直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了这样一段话。

    “关东士族,虽所支持之道统各异,然其内部之想法倒是大致相同,皆期望君主贤明,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

    杨秋当着荀谌的面直接嗤笑了一声,垂拱而治,表面上是说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不要刻意干预政事儿,依靠臣民的自我管理和社会的自然秩序,让社会出现繁荣稳定之象。

    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个什么玩意儿。

    也就是说当皇帝的做个符号,不要天天搞事情,不要中央集权,让他们自由发展,反正不管有什么乱象,清静无为就行了。

    也就是说下面士族豪强怎么乱搞,当皇帝最好都不要插手。

    因为一插手,大家日子就会变得很难过,会有性命威胁,做个傀儡大家都舒服了。

    所以关东士族要求的是小政府主义,让他们继续大权在握,奢侈享受,最好家族权力代代永传。

    如果按照晋朝建立的情况来看,这群人的努力也算是成功了。

    然而没有中央集权的王朝,完全没办法抗衡北边的胡人,所以最后大家就一起崩了。

    “大王,此路注定为向死之路,可叹关东之人尚不明这天下乱至如此之缘由。

    他们以为天子昏庸,宦官贪暴,方致天下纷乱,却不愿将真实原因归咎于自身。

    这上百年,关东之地士族奢侈享乐,全然不知北方胡人威胁之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正为关东士族之未来。

    至于雍州、凉州、并州等地,常年遭受北方诸般蛮夷胡人威胁,故关西等地诸多士族崇尚兵家法家。唯有如此,方能保全当地和平安宁。

    因此,若吾等届时占据关中之地,那些士族即便不支持吾等理念,大约亦不会即刻投奔关东诸侯。”

    生存威胁不一样,理念自然不一致了,并州雍州、凉州、幽州这边常年遭受胡人威胁,所以这里的人更加崇尚用强大的兵力征服蛮人,用严苛的刑法控制不法之徒。

    因此兵家、法家在这边自然是被人所接受的。

    然而中原地区繁华,上百年的和平已经让他们习惯了手中的权势,所以他们的争斗便是和皇权的利益争斗,希望手中攫取更多的权利,天子的控制力越发薄弱。

    “今日友若此般言语,倒是令我豁然开朗。

    看来关中之地暂且无需忧心,那么今年下半年可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