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20-130(第13/22页)
邓广自然在接下来的几天带着杨秋去往了沓津,那里是一个深海良港,南方已经有船只在过去几年从这个港口上岸了
所以这个地方也开始渐渐变得繁华起来。
而在这个地方,杨秋也亲眼见到了邓广在信件所说的一百米长的船,让人有点震撼,又有点欣慰。
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准,制作一百米长的海船,高度几十米,其实已经不算是稀奇事了,因为南方的海运非常发达。
而一旦造船业发展起来,未来就可以远洋贸易加上探险了。
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投资了这样大的人力物力,总算成果没有白费。
杨秋的心情有些激动,在她决定亲自上船想要体验一番的时候,有一个意外的人前来拜访了。
第126章
来人是东汉名士王烈,现年刚好五十岁,乃是青州平原人士。
其师从陈寔,也就是陈群的祖父。
陈寔德高望重,名倾天下,他的这位弟子王烈亦不遑多让。
王烈以品德高尚、善于教化百姓而闻名于世。
其学成之后,便在平原开设学校,广收弟子,进行教化。
据说乡里之人都信服他的品德,但凡有冲突之事,皆会前来找他断一个是非曲直。
众人都觉得此人能够排忧解难,断定是非。
所以,王烈以德行威望闻名天下。
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那都是要被人礼遇的。
杨秋得知此人主动前来拜访之后,她赶紧表现出了一番谦和的态度。
毕竟,在东汉的风气里,名士社会地位极其高。
若有人做出不尊重名士的举动,其人必定会被天下人唾弃。
比如曹操,他曾杀了兖州名士边让妻子儿女一家人。
杀人或许一时爽,但后果却极为惨重。
没过多久,兖州一群士族联合起来迎接吕布入兖州,差点将曹操一锅端。
当时,兖州一大半士族都叛变了,曹操刚刚起家占据的根据地瞬间化为乌有。
若不是运气好还留下一两块地方,差点儿就要和刘备一样四处流浪了。
所以后来,曹操也不敢轻易杀名士了。
直到北方统一,大权在握之后,他才敢杀了孔融。
因此,面对这种名士,即便是军阀头子,那也是得罪不起。
毕竟,人家有能力号召天下读书人与你为敌。
而这位王烈,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此人的德行威望似乎并非虚假。
据说这人后来在辽东郡开办教育,传授先进农具,为辽东郡的发展做出了些许贡献。
由此看来,此人必定是一个务实之人。
能够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分享出去,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只是,历史记载与本人实际上的人品是否相符,这还需要见面了才能知道。
毕竟,按照历史上的记载,王烈来到辽东郡乃是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
如今的青州可谓是战乱不休。
除了因为董卓乱政,实际上残余的黄巾军和土匪也极为众多。
那些流窜的匪寇如同一群饿狼,四处劫掠,使得百姓们苦不堪言。
青州的大地,仿佛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人们惶惶不可终日。
所以有一批人毅然决然的逃亡到了辽东这边,王烈应该就是最近来到辽东郡的。
如果杨秋所料不差的话,以后还会有陆陆续续的人逃难过来。
而此时,杨秋和王烈此人直接来到了港口旁边的一处屋舍里面,经过过去几年的开发,沓津这边除建立了一座巨大城池。
港口周边也修建了很多屋舍,为来往港口的商队提供衣食住行。
所以杨秋和王烈相见的地方,自然就是港口旁边的一处精致屋舍了。
“素闻王公高风亮节,未料王公竟至辽东游历,实乃辽东之幸也。
有王公于此地教化,天下知礼之人必日益增多。
不知王公莅临辽东几日?于辽东之地可有不适之处?下方官员可有欺上瞒下之举?王公但言无妨。”
伸手不打笑脸人,杨秋这一开口就定下了一个和善的基调。
毕竟按照历史上的记载,此人应该不是孔融祢衡那等人,见人就嘴巴喷毒汁,所以杨秋也愿意给大家一个和平的开端。
王烈自然也接收到了杨秋和善的信号。
他轻轻抚摸了一下自己的美须,心中暗暗赞叹。
昭王虽是女子,但实在是有着一番宽松雅量。
那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来的气度,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他此番不请自来,其实是有失礼节的。
然而,来到辽东郡数月,王烈自然也仔细观察了辽东郡的治理情况。
这结果比他想象中的要好得多。
当初来辽东这边逃难之时,他其实已经做好了辽东之地生活极其苦寒的准备。
在他的想象中,辽东地处偏远,气候严寒,必定是一片荒芜之地。
但中原未来必定陷入战乱,留在家乡实在难以保全家人性命。
唯有辽东这远离中原的地方,或许可保一方安宁。
偏偏辽东此地竟然被昭国所占领了。
因此,青州许多人都在犹豫,害怕来到辽东之后反而会受到迫害。
虽然这一两年了陆陆续续有商队传过来消息,说辽东之地已经渐渐繁华,昭国治下公平严明,百姓吃饱穿暖,辽东之地未来将会成为一座繁华之地。
但这话其实没有多少人相信。
在众人的观念里,辽东那是苦寒之地,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变得繁华起来呢?
但此时天下已经大乱,也没有人会在意辽东之地是否繁华了。
比起失去性命,在战乱之中惨烈死亡,还不如在苦寒之地求得生存。
所以,王烈带着自己的家人老小坐船逃亡到了辽东郡。
过去这几月,王烈惊喜地发现,那些商队说的话果真不假。
辽东这地方居然建设了数座城池,那巍峨的城墙,坚固的城门,彰显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
大量的工坊建立之后,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荒田被开垦出来,此地的人完全不像中原地区的百姓那样,饱受饥寒之苦。
冬日里面,这里有厚重的棉衣保暖,百姓能在红砖砌成的屋舍里面烧火炕取暖。
而辽东开垦的荒田土地肥沃,其种植的粮食直接高产,让当地的百姓竟然面色红润饱满,路上甚至都看不到饿死之人。
所以,王烈对昭国就此改观。
能够让治下的百姓生活到这种程度,这昭王必为贤能之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