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四福晋只想种田: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清穿之四福晋只想种田》 40-50(第19/28页)

:“姑娘,三分地产出四百多斤,一亩地就是一千两百多斤!”

    比之前说的亩产千斤多出两成。

    姜舒月让他稍安勿躁:“我这边是精耕细作,水、肥和除草都跟得上。大田没有这个产量,亩产顶多一千斤。”

    一千斤也不少了,之前有人种玉米,亩产连四百斤都到不了。

    靠天吃饭,亩产一千斤,左宝树感觉自己跟做梦似的,看人都不真实了。

    一亩一千斤,二十亩就是……两万斤!

    两万斤粮食,够全庄人吃半年了。

    如果只吃半饱的话,能撑一年。

    玉米种起来比小麦省事得多,产量却能翻五倍。

    虽然姑娘说玉米粗糙,不如小麦磨出来的面粉好吃,可再难吃那也是粮食,总比野菜、树皮和土饼好吧。

    人饿急了,有口吃的就不错了。

    在左宝树为产量兴奋的时候,姜舒月却在为脱粒发愁。

    三分地的玉米手工脱粒还行,大田里的玉米可怎么办?

    两万多斤玉米都用手工脱粒,全村一起上手掌也别想要了。

    而且全村一起上并不现实,因为现在地里还有大豆,大豆比玉米娇气些,同样需要人手。

    后世玉米脱粒有电动脱粒机,她一个人就能给二十亩地的玉米脱粒,轻轻松松。

    清朝没有电,更没有电动脱粒机。

    没有电动脱粒机,可以有手动脱粒工具啊。姜舒月忽然想起之前下乡在一个村民家里看到过手摇脱粒机。不用一度电,给玉米脱粒干净又省力,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想着,姜舒月走进屋拿出纸笔开始画手摇脱粒机在记忆中的模样。

    好画之后拿给左宝树看,问他铁匠铺是否能做出来。左宝树看过摇头,表示太复杂了,铁匠铺里可没有这样的能工巧匠。

    恰在此时,姜舒月听见有人敲门,吩咐立夏去开门。

    院门打开,立夏欢喜禀报:“姑娘,四公子来了!”

    姜舒月眼前一亮,拿着图纸迎出去。

    四阿哥走进院中,先看见姜舒月,而后就看见了跟在她身后的左宝树。

    “怎么有外男在?”他偏头问立夏,声音压得很低。

    立夏唇角抽了抽,心说您也是外男啊,嘴上却小心解释:“左宝树是姑娘让进来的。”

    上回冯明知过来,她拦着不让进,还跟冯巧儿和常妈妈吵架,被姑娘狠狠批评了一顿。

    姑娘还说,她若只听老太太的,就把她送回到老太太身边。

    她发誓赌咒自己以后只听姑娘的,姑娘才将她留下,以观后效。

    今日姑娘喊了左宝树过来收玉米,打死她也不敢拦了。

    四阿哥闻言沉下脸:“忘了谁是你们的主子?”

    立夏一抖,忍着才没跪下,因为这时姑娘已然迎到近前。

    “四公子,你看看这张图上的器具能找人做出来吗?”彼此问好之后,姜舒月直奔主题,同时将刚好画的图纸递过去。

    四阿哥仔细看过,问她:“做什么用的?”

    姜舒月比比划划解释:“给玉米脱粒用的手摇脱粒机。”

    “脱粒机?”四阿哥最近看了不少农书,也没听说过这个东西。

    姜舒月又说了原理,印四还在理解,站在他身后那人已然道:“既能脱粒,又能将玉米芯排出,好精巧的机关!”

    细看来人,姜舒月记起他是谁了,喊了一声刘管事。

    刘良笑着问姜舒月好,又道:“玉米难吃,产量又低,姑娘种玉米不如种小麦。”

    “谁说玉米产量低了?”见有人诋毁玉米,冯巧儿第一个不乐意听,“我们姑娘在后院种的玉米,亩产千斤。”

    左宝树纠正她:“后院的玉米不止千斤,大田里的才是千斤。”

    刚听说姑娘要种玉米的时候,左宝树管玉米叫苞谷,有嘲讽玉米难看又难吃的意思。

    后来拿到种子,才发现并不难看,黄澄澄的,表面还有光泽,看着真像玉一样。

    等青煮的时候,把嫩的掰回家煮着吃,甜甜糯糯十分可口。

    左宝树便随着姑娘的意思,管玉米叫玉米,不叫苞谷了。

    刘良闻言睁大眼睛,人都傻了:“亩产千斤?怎么可能!”

    冯巧儿就不爱听他说话,引着他往后院走:“来来来,不是不信吗,我带你去后院看看。”

    刘良真跟她走了。

    姜舒月也要跟去,被四阿哥拦住:“你这图画得太潦草,拿给工匠也看不明白。你取笔墨来,我试着画一画,将原理写在图上,方便看,也方便打造。”

    姜舒月眼睛亮了亮,头前领路:“你能找人做出来?”

    四阿哥跟着她走进东屋,在炕桌前坐定,提笔作画:“试试吧。”

    等刘良在后院把问题问完,又盛赞了一番,四阿哥手边的图纸也画好了。

    望着印四画的工笔画似的图纸,再看自己的涂鸦,姜舒月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印四,你真厉害!”

    说完还比出一根大拇指。

    拇指很快与对方比出的拇指对上,还被人轻轻按了按,听他含笑问:“你这小脑瓜是怎么长的,里面怎么装了那么多鬼点子?”

    莫名感觉被人调戏了,姜舒月后知后觉地红了脸:“其实……我想了很久。”

    见对面巴掌大的一张脸几乎红透,想着此时院中外男不少,四阿哥没再逗她,转而问起正事:“现在这个时节还能在麦地里种大豆吗?”

    说起种地的事,姜舒月脸上红晕褪去,正了颜色:“麦茬无早豆,麦收当天或隔天种豆都算晚的了。现在过去快一个月了,肯定不能种,再种怕是要误了明年冬小麦的事。”

    原来如此,难怪她从前总把农时挂在嘴边。

    “我刚听说,今年的秋粮要加征两成。”旗人无论官民都不用交税,雾隐山田庄在乌拉那拉家名下,当然在免税之列,可四阿哥此来另有目的,便将这个消息告诉姜舒月作为铺垫。

    姜舒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今年天灾,粮食减产超过五成,朝廷还要加征税?”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原来是真的啊!

    想起什么似的,又问:“丁税呢?丁税要加征吗?”

    四阿哥摇头:“暂时没有。”

    姜舒月长长吐出一口气,人明显没有刚才精神:“灾年加税,要逼死人了。”

    原因不方便说,四阿哥也是眼神一黯:“今年误了农时,只能得过且过,唯有期盼来年风调雨顺。”

    姜舒月嗤笑:“丰收年景,穷苦百姓也不过勉强填饱肚子,灾年可怎么过!”

    特别是在朝廷加税的灾年。

    风调雨顺么?小冰河时期最冷的年月,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气温降低,粮食减产,年年都不好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