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太妃要躺平: 【完结】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红楼太妃要躺平》 【完结】(第4/5页)

,除非是那等刀口舔血的亡命之徒,谁没事往南洋跑!

    徒宏轩也是个狠人,他直接就开始砸钱,南洋那边哪怕开发多年,也有着丰厚的财富,徒宏轩真金白银以朝贡的名义贿赂朝廷,叫朝廷将流放地都定到了南洋,各地衙门如今居然常态化开展类似于扫黑除恶的行动,将什么帮派分子,地痞无赖之类的,打包往南洋送!这些人本来就是地方上的不安定分子,这些人被送走了,地方上居然太平了许多。

    贾家这些人,自然是不乐意去南洋的,哪怕他们去了不会像是那些流放犯一样,到了就被编到军队里头去,还能分到一些产业。但是,用脚后跟也知道,南洋要是好地方,朝廷干嘛用来流放犯人呢?可见那里只怕比什么崖州还要恐怖。

    总之,李纨对贾家的族学根本没有半点信心,何况还有个不懂装懂,固执己见的公公在,那就更不靠谱了!李纨宁可儿子离开自己,去江南读书,而不是留在京中,直接被教坏了。

    贾宝玉回来的时候,贾兰已经离家好几年了。如今二房留在府里的小辈就是贾环一家,没错,贾环成亲了,也没有被分出去,毕竟,贾宝玉一直没有消息,谁知道他会不会在外头出了什么事,贾政再将庶子赶出去,以后总不能指望孙子养老!

    贾环也巴不得贾宝玉死在外头,到时候王氏代管的那笔钱,也会落在自己手里。等着贾宝玉回来的时候,贾环整张脸都扭曲了。

    为贾宝玉的归来而高兴的只有王氏,贾政对这个儿子早就没了半点期待,最黄金的年纪跑出去,总不能真指望他能跟苏洵一样大器晚成吧!尤其,贾宝玉这人就是个离经叛道的性子,真叫他做官,说不定一家子都得被他带到沟里。

    贾宝玉还算是有良心,还问了一下薛家后来如何,王氏自然不会跟他说实话,免得这个从小性子软的儿子有什么道德压力,因此,只说薛蟠又打死了人,薛王氏和宝钗不放心,跟着一起去南洋了,后来就没了消息。

    去过一次殷洲,贾宝玉顿时觉得海外也没什么可怕的。殷洲那边是真的物产丰富,但凡肯干,总不会饿肚子。在他想来,南洋那边应该也不差,薛王氏是个俭省的性子,宝钗也有些算计,薛蟠吃过这次亏,之后也不会像之前那样为所欲为,日子应该不会难过。这也让他松了口气,不再多问。

    但是在王氏又张罗着想要给他娶妻的时候,贾宝玉顿时撑不住了,又不好谎称自己已经在外娶妻了,只得表示自己想要先去祭拜一下老祖宗。

    王氏可不管这些,儿子都快三十了,要是当初成婚了就生孩子,过几年,她都能抱重孙了,结果他如今居然还是孑然一身。

    只是宝玉这个年纪,便是手里有钱,想要娶妻,也娶不到什么太好的,估计也只能娶个老姑娘,王氏又不甘心从小门小户给儿子议亲,一时间竟是无人问津。

    而贾政对这个儿子的归来各种不满,听说他居然还在外头做生意,愈发嫌弃起来,加上贾环持之以恒地在贾政那里说贾宝玉的坏话,短短一两个月,贾政差点就动了好几次棍棒。

    十年的自由生活让贾宝玉已经无法再忍受父权的压迫,很快,他又留下一封信,直接跑路了!

    第234章

    顾晓原以为自己年老之前, 应该就可以看看广阔天地了,结果等到她头一次踏出中原的时候,已经是花甲之年。

    没办法, 殷洲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快到中原这边都开始恐惧的地步。

    殷洲那边因为地广人稀,大量的人力需要耗费在开拓上头, 而不是像在中原一样搞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立国之初, 为了发展,便非常重视工商, 一个大匠,在这边的地位相当于一个中层的官员, 若是能够发明出一样能够促进各方面生产力的器械,那么, 便能得到一个荣誉兴致的爵位, 还有源源不断的金钱。

    因此,短短十来年时间, 殷洲便开启了工业革命,矿山上用蒸汽机抽水,织场里头用水力纺纱机纺纱。廉价的工业制品很快就对中原的手工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虽说殷洲在高端产品上头还不如中原,但是,架不住人家量大管饱, 价格优惠。

    殷洲首先就引进了源自南美的长绒棉,生产出来的棉布更细密光滑,纺织难度也更低, 然后就是丝绸和毛呢。老实说,中原虽说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地形地貌, 这也直接导致,真正适合耕种放牧的地方,其实也就那么大。

    中原的土地精耕细作了几千年,地力消耗极大,大家不得不换着花样浇水施肥,才能在化肥大规模出现之前保证养活一整个中原不断增长地人口。而殷洲这边呢,直到几百年之后,还有大片的黑土地。

    殷洲这边完全不需要精耕细作,只要不竭泽而渔,那么,即便是比较粗放式地种植模式,也能取得极好的收成。有几年中原遭遇了连年天灾,一帮趁机囤积居奇的粮商直接就被殷洲运来的大量粮食打了个落花流水,亏得连底裤都不剩!

    总之,殷洲这边在站稳了脚跟之后,他们就开始跟中原母国抢占市场了,大家的技术一脉相承,殷洲那边却更好更便宜,只将中原一帮这么多年都不知道改进工艺的家伙打得晕头转向,不得不赶紧想办法引进良种,但是,羊毛还好说,北边的草原可以大规模放牧,可棉花呢?西北那边大家都不乐意去,而在南方种植棉花显然不那么划算。丝绸也是一样,气候条件不一样,人家那边的丝绸的确不够轻薄,但是纱罗这样的织物才需要轻薄,大多数锦缎要的就是那种厚重的质感。至于说那等高档的云锦缂丝之类,只要肯花钱,自然能请到熟手的工匠过去。

    尤其,从圣上驾崩之后,新继位的皇帝名义上是原本皇后的儿子,但终究只是养子,又不是亲儿子,何况,他代表的是中原本土的利益,殷洲那边同父异母的兄长还有两个堂兄弟显然跟他不是一路的,他就纳了闷了,当初自家父皇发什么神经,怎么给了殷洲那么大的自主权。

    那么大一块地方,就该将能分封过去的人都分封过去啊,如同宗周时候旧事,那么,那些分封过去的宗亲自己就能将脑浆打出来,而不像是现在一样,大家地盘都很大,而且也都有扩展的空间,没必要现在就起什么冲突,以至于大家居然都开始一致对外了,很不幸的是,中原这边这会儿反而变成了那个外。

    因为这个缘故,这位其实也算不得多明智的新君便以孝顺为名,留着被封为母后皇太后的嫡母,希望那边看在生母的份上,不要太过分。

    与之享受了同样待遇的自然还有顾晓这个太妃,她如今身上有着郑国和卫国两国王太后的名头,因此,在宗室中地位极为超然,她享受的同样是太后的待遇,无非就是名头上低一点罢了。

    只要能安抚好这两位太后,那么,殷洲那边就不会生出什么乱子来。

    顾晓是个随遇而安的人,她要是想要享受什么天伦之乐,立马宗室里头一帮小辈会抢着过来孝顺她。何况,佳婉和徒嘉泽一直留在中原。

    佳婉连孙子都有了,徒嘉泽虽说成婚晚了几年,但如今也是有三个孙子,五个孙女的人了。他一直没有搬出王府,打着孝顺顾晓的名义一直留了下来。

    顾晓倒也不在意这个,王府这么大地方,人多一点才热闹。因此,除了正院那边因为男主人不在被封存了之外,其他地方,大多数也就分给徒嘉泽的子孙了。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徒嘉泽既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