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金瓯(科举):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固金瓯(科举)》 70-80(第20/27页)



    谢英脸上紧绷的表情终于松动了,他伸手指着李从庚对开封府尹道:“大人,是他!盗了我的紫荷锦囊袋便跑,我好不容易逮住了,就请大人来主持公道。”

    李从庚见自己被诬,气得涨红了脸,他怒道:“你莫血口喷人,倒打一耙。”

    这任开封府尹段恒是临安侯谢靡一把提拔上来的,在朝中一向是唯临安侯马首是瞻,谢英这次是长脑子了,恐怕自己对付不过来,还暗地里安排了帮手。

    可那又怎样?

    谢宣扯了扯嘴角,挂上一抹冰冷的笑意,出言问道:“俗话说得好,捉贼捉赃,你的紫荷锦囊明明在自己腰上挂着呢,凭什么血口喷人。”

    “这是我后来夺回来的。”谢英振振有词道,“我夺回了我的东西而已,但又不代表他没偷。”

    谢宣冷笑道:“我看那形制是在锦蚨祥买的吧。”

    “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样?”谢英此刻有人撑腰,态度极为嚣张。

    “锦蚨祥的小巧绣样十之七八来自大齐各地最流行的花样,而你戴的这个紫荷锦囊上面的绣样来自熙州,是熙州丰乐楼给贵宾的小玩意儿,而设计它的绣娘就是李从庚的母亲,你觉得宝贝的东西,人家早就习以为常,何苦去偷你的?”谢宣有理有据的说道。

    “不错!那紫荷锦囊确实是我打的样子,第一个戴这种锦囊的人就是我儿,我儿实在没有理由去偷谁的什么东西。”李二媳妇从人群中走过来说道,汴京城乃天子脚下,权贵再多也需要讲理,她虽然紧张但并不胆怯,尤其是涉及她儿子的事儿。

    惠娘身后跟着六个部曲,她淡淡笑道:“段府尹,您怎么看?”

    段府尹看到连宁国府的部曲都惊动了,再强行抓人,恐怕真要闹到御前去,况且宁国府的主事男人都不在家,就连陛下都对其多有优待,自己巴巴的凑上去讨不了一点点的便宜,他摆了摆手顺坡下驴道:“既然是误会一场,说开也就好了。”

    谢英神色一滞,暗骂一句:段恒废物!见了宁国府的部曲,他也知今日实在不能拿李从庚怎么样了,便臭着脸色冷哼一声,回家寻祖父商量对策去了。

    惠娘笑道:“府尹大人明鉴。”她转过头来对看热闹的众人说道,“今日我儿高中会元,是件天大的喜事,丰乐楼免费赠杏仁酪给大家吃,恭候诸位光临。”

    她说完圆场的话,众人的注意力果然转移了,纷纷拱手恭贺道:“恭喜,恭喜,果然虎父无犬子。”

    宁国府的家丁热热闹闹的发赏钱给前来道贺的众人。

    惠娘笑着应酬了一会儿,然后对谢宣和李从庚说道:“你们俩快回家去!”

    “我要去告御状!”李从庚固执的说道。

    谢宣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先跟我去一个地方。”

    说罢,他头也不回的走了。

    李从庚无奈,只得抬步跟上,边走边问:“你带我去哪里?我没有太多时间可以耽搁,如果错过今天上午这段时间,又得多等一个月了。”

    谢宣摸了摸耳朵说道:“聒噪,千万里路都赶了过来,舍不得花点时间跟我去见一个人?”

    李从庚一下子闭紧了嘴巴,不再说话。

    两个人一前一后走着,没一会儿就来到一处庄肃的宅院前,漆黑的大门上挂着素麻布与招魂幡,显然府上有丧事在办。

    李从庚抬头望去,只见大门正上方的匾额上写着“敕造应国府”字样,正门紧闭着,只一旁的侧门开了道缝儿,两侧站有穿孝服扎麻绳腰带的小厮在看门顺带迎前来吊唁的宾客。

    谢宣领着李从庚走过去,拿了名帖禀了姓名,让小厮提前去知会应国公楚鶂。

    未待多时,楚家的管家亲自将谢宣等人迎了进去。

    分花拂柳间,一行人来到了灵堂,谢宣将祭文在棺椁前念了又放在火盆里烧掉,然后接过仆人递过来的香郑重其事的拜了拜三拜,楚怀秀及其弟披麻戴孝跪在灵堂还礼。

    吊唁完楚涵之后,谢宣带着李从庚出了灵堂,去前厅找应国公楚鶂。

    寒暄过后,谢宣说明来意:“小子斗胆,可否请国公爷在殿试之后举荐小子权知纪州?”

    楚鶂轻啜一口香茶,思忖半晌后摇了摇头道:“不可。”

    谢宣并不气馁,继续劝说道:“是蔺相指点我来这里的。”

    孰料楚鶂并不为所动,他继续拒绝道:“无所谓是谁的指点,你放着翰林院的清贵日子不过,选择外放,是什么缘由?”

    “为了不再有大齐百姓遭遇熙州那样的惨事。”谢宣低声说道。

    楚鶂深深的看了他一眼,没再说话,心中却暗暗思忖,这少年跟自己的心思倒有些不谋而合。

    谢宣苦笑一声,直言不讳道:“当然,我想让熙州事变的始作俑者自绝于天下,让穆九经的脑袋去祭奠熙州枉死的五万军民。”

    楚鶂深吸一口气,放下了手中的茶盏。

    谢宣见他态度有所松动,不由再接再厉道:“我不允许,有人将熙州五万军民的白骨当成升官发财的踏脚石,楚公爷,楚统领是为戍守熙州而死,想必您亦不想有人在他的身后泼脏水吧,此刻朝廷北伐,打的是为楚统领和熙州百姓复仇的旗号,成则是他人之功,败难免有楚氏之过,至于那些真正的仇恨,没人在意。我不是要记住仇恨本身,而是要整个大齐西北都免于这种祸事,我此举,没有私心,望公爷成全。”

    楚鶂摩挲着手里的玉扳指,沉默良久后才开口道:“可,不过我有个条件。”

    “请讲。”谢宣恭敬道。

    “带上秀秀。”楚鶂道。

    “好。”谢宣承诺道。

    李从庚听了半晌,死活听不懂他们之间的哑谜,露出个疑惑万分的神色。

    楚鶂和蔼的笑了一下,问李从庚道:“你便是那个打熙州来的举子?”

    李从庚点了点头道:“正是小子。”

    “听说,你的手里有万民表?”楚鶂问道。

    李从庚警惕的看了他一眼,不禁往后退了一步,将怀里的骨灰抱的更紧了些,像一只惊弓的雏鸟,防备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危险。

    “是预备告御状么?”楚鶂问道。

    “是!”李从庚正色回道。

    “你可知上个敲登闻鼓的人是谁?”楚鶂接着问道。

    李从庚摇了摇头,并疑惑他为何如此问,自己哪里知道上个敲登闻鼓的人是谁?!

    然而,楚鶂也没指着他真正能答出来,遂说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正是谢宣的母亲。”

    李从庚震惊的望着谢宣,谢宣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你可知敲登闻鼓前需要挨一百廷杖?”楚鶂问道。

    李从庚蓦然抬头,喃喃道:“不是二十五下就可以了吗?”

    “是,有功名之身的人告御状确实可以减半施刑,可民告官需要加刑五十廷杖的。”楚鶂继续说道,“当初谢宣之母一案,是谢壑代妻受刑,谢壑当时已经高中状元,被陛下亲授的翰林院修撰,而谢宣之母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