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爹妈穿七零: 32. 报答(双更 我们家蕙兰就是这样的好同……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带着爹妈穿七零》 32. 报答(双更 我们家蕙兰就是这样的好同……(第2/3页)

地通知乘警,并和乘警同志将孕妇送往医院。路上,孕妇情况危急,当时就要生产,是您儿媳妇帮助孕妇接生,挽救了两条生命……”

    短发大姐总结:“……马蕙兰同志深刻贯彻雷锋精神,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在我们的军属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保护了我们军属同志及军人后代的生命安全,充分展示了我们北山路街道好同志的风采!”

    主任不愧是主任,做惯了思想工作,一出口就是高度赞扬,听得苏老太太一愣一愣,心想:北山路街道?蕙兰不是他们老家生产队的人吗?啥时候成了他们街道的好同志了?

    街道一干人心道:不重要,她不是你们家儿媳妇吗?嫁到你家来,那就是咱们街道的同志!反正这个好人好事,必须属于咱们北山路街道,这是咱们集体的荣誉!

    事是什么事儿呢?还是得从江敏芝见到家人来说。

    当日乘警通知了江敏芝的家人,她妈一听说女儿在医院,带着她嫂子急急忙忙就赶了过去。

    双方见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江妈满心感激,说:“那位蕙兰同志呢?我们可要好好感谢感谢人家。”

    结果一问,人家什么话也没留,已经离开了。

    什么叫好人,这就叫好人,做好事不图报。

    江妈更感动了,人家做好事不图报,他们更不能让好人吃亏,人家在火车上给她女儿买盒饭的钱还没还呢。

    江家条件不错,江妈的亲爹是个老革命,江爸以前也是军人,后来转业,现在在市公安局任局长。

    所以,江妈想查一下女儿的救命恩人还是很容易的,这么一查就查到了苏家,看到苏家的情况以及马蕙兰的处境。

    跟着下乡的丈夫回来,公婆的工作一个给了大房,一个给了二房,就剩他们夫妻俩啥也没捞着。两个妯娌,一个有工作,一个是知青,都是城里人,只有她是乡下的,结婚十多年才第一次来婆家,不受婆家欢迎。

    在江妈和江敏芝母女俩想象中,马蕙兰的形象就四个字:弱小、可怜。

    刚生孩子没多久的江敏芝多愁善感,当时就眼泪汪汪地看着她妈,“蕙兰姐的日子肯定和我在张家老家一样。”

    没错,经过那一场意外,江敏芝已经单方面地把蕙兰同志当成她蕙兰姐。

    看了她妈查的资料,还认为她和蕙兰姐真是同病相怜。

    江敏芝家庭条件好,在婆家的日子却也不好过。

    她丈夫张连长有能力有本事也体贴人,唯一不好的就是家庭情况。张家兄弟多,张连长排在中间,不上不下,爹疼大儿,妈疼幼子,张连长本来就不受宠,后来从军多年,不在跟前,在爹妈心里的位置,更比不上其他兄弟。

    后来江敏芝和张连长结婚,张家爹妈一心要治服这个城里的儿媳妇,幺蛾子频出。这次就是张连长妈非说自己病了,要死了,让儿子回去伺候。张连长带队出任务,江敏芝不想打扰他,便自己回去看看。

    结果一回去,就被强留下来,张连长妈非让她就在老家生孩子,以后留在老家,替张连长伺候爹妈。

    江敏芝是傻了才会留下,不说乡下条件差,张家没一个好心的,又想要她的钱,又要欺负她。她当时没反驳,等张家人放松警惕,带着儿子连夜离开。

    她妈和嫂子一见她,就说她憔悴了,整个人瘦了一圈。在那边吃不好睡不好,婆婆还想尽办法使唤她,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擦身,一会儿要吃饭,一会儿又要洗衣服……她挺着大肚子伺候,能不瘦吗?

    她和肚子里的孩子能平平安安活下来,就谢天谢地了,所以,江敏芝是真的很感激马蕙兰。

    “妈,我们不能帮帮蕙兰姐吗?能不能想想办法让他们……回城?”

    江妈轻轻拍了下女儿,“多少人盯着这事,你当是随便操作的?再说你也得考虑蕙兰同志自己的意思。”

    “那就不管了?人家可是救了我和您外孙女两条命啊……”

    “妈什么时候说不管了?这事你别操心了。”

    江妈毕竟见识比女儿多,她心想蕙兰同志是农村户口,要是帮他们回城,工作必然落在她丈夫身上,她丈夫好,不代表她好,所以不如想个办法让蕙兰同志真正受益。

    江妈是干宣传工作的,她先从军民鱼水情入手,到人民拥军护军爱军,以及对军属的爱护照顾,马蕙兰这一事迹就刚好在一系列案例中,顺利上报。

    这一上报,关注的人就多,江妈再以寻找恩人为由,找到北山路街道,表示只知道恩人在纺织厂下车,希望街道同志能代为寻找。

    北山路街道的人一看,做好事不图报?这样的好同志在他们北山路街道,那必须要找出来。

    这么一找就找到了苏家。

    在家的街坊邻居听说街道的人来了,也都过来看发生了什么事,听街道同志说完,一个个与有荣焉。

    “蕙兰丫头看着就是好同志……”

    “可不是嘛,昨儿回来手里东西多,蕙兰还特地给我送回去!”

    “不愧是咱们巷子的人!这娶媳妇就得娶这样的……”

    牛小丽听着大家对老四媳妇不住的夸赞,一口牙都要咬碎了。

    苏老太太先愣后喜,老苏家什么时候有过这样光荣的时刻,她高兴得都不知道说什么,“是是,主任哪,我们家蕙兰就是这样的好同志……”

    王大妈看不惯老对头这得意的样儿,拆台道:“哟这就成你们家蕙兰啦?早前不还嫌弃人家是乡下来的?”

    “王婆子你胡说什么?”

    “我什么时候胡说……”

    眼看着两人吵起来,街道同志忙道:“好了好了,我们还要请蕙兰同志去街道接受表扬,蕙兰同志呢?”

    “啊?蕙兰出门了。”

    并不知道即将接受表扬的马蕙兰和老苏、闺女正漫步在沪市农业学校的校园里。

    去年高考部分恢复,前十年因各种原因被迫中断学业的知识份子犹如积蓄的江水,开闸瞬间,奔涌而出。

    据统计,去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多达570万人,其中有早已成家的中年人,也有十五六岁的青葱少年。就如他们此时在校园里看到的学生,有的站在一起仿佛两辈人。

    在抱着书匆匆而过学生中,苏长河和马蕙兰的年纪并不突兀,不过他们抱着个孩子倒是让人多看了两眼。

    马蕙兰说:“不然我带月月去外面等吧。”

    “不用,咱们一起去蹭课。”

    哪有人蹭课还带孩子?

    苏长河看着她不赞同的神色,笑道:“这不是指着咱闺女的宝贝脑子吗?严教授忒难说话,找了几次也不搭理我,今天要是再不行,还不如让咱闺女在课上多听听,先把知识点记下来,回头我们再慢慢研究。”

    苏长河倒是想做个好学生,认真听讲,自己做笔记,给严教授留下个好印象。这不是没办法吗?人教授在黑板上写的笔记重要,说的东西更重要。

    他手速太慢,根本记不下来,只得靠闺女了。

    苏长河抱着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