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家人: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40-50(第12/15页)

点都歪了,他们更加头疼的居然是——

    你说纺纱机就纺纱机……

    皇后纺纱机就皇后纺纱机……

    张皇后纺纱机就张皇后纺纱机……

    怎么能够把皇后的名字就这么说出来了呢?!

    虽说现在赵鸣主要任务是带孩子了, 不过时不时的也得上朝露个脸。

    早朝是不可能早朝了,午朝万朝还可以凑合一下的。

    听到这话

    , 他可就不高兴了, 脸拉了个老长。

    “怎么?我老婆的名字是什么见不得人的晦气吗?”

    怎么就不能说了。

    张、你们都知道。

    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这多好听啊。

    “闺名?”

    这也不是闺名, 这叫大名好不好, 鼎鼎大名的大名。

    吕雉, 窦漪房,卫子夫,许平君, 王政君, 阴丽华,郭圣通,邓绥, 独孤伽罗,武则天,刘娥……

    这不都是有名有姓的皇后么。

    反正我就不怕我老婆的名字给别人知道。

    皇帝皇后要重视农桑,赵鸣索性让人在西苑里面搞了两块田。

    春天,本来就是交……耕种的季节。

    春种秋收,现在种上杂交水稻, 等到收获的时候、看不吓死你们。

    明朝的皇帝总是多才多艺的,朱瞻基爱玩蛐蛐,朱由校爱搞木工。

    他“朱佑”爱玩炉子你们不痛快,现在玩种田,够本分的吧。

    “咱们在宫外也搞一些,让小照好好学学。”

    赵小照要还在现代,也不用学这些,现在可不一样了。

    “对,宫外来个百八十亩的。”

    宫里种田种菜、乃至于养鸡养鸭,那都是样板工程,意思一下。

    毕竟西苑也就那么大,主要是湖面,没有太大的地方给他们种这种那的。

    “咱们去城郊买几亩地吧。”

    旁边也有一个院子,可以大家一起常去住住。

    对这个安排,陆老头倒是很满意。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谓耕读传家,便是既要耕、也要读,边耕边读、边读边耕。”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说着,老头子撸起袖子就上了。

    “先生……”

    赵鸣原以为,这老头是个书呆子,书讲的也就一般。

    不过小照这年纪,字还没认全呢,也着实不用什么大儒。而那些所谓的大儒,也不靠谱。

    让他们教皇帝、教未来的天子,只会给教成傻蛋。

    ——“你们当过一天皇帝么,知道怎么当皇帝么,就敢教人家做皇帝?真是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皇帝、从来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书里学出来的。

    要么是自己打出来的,天子、兵强马壮者居之。

    要么,就是悟出来的吧。

    “先生,您还真自己上啊?!”

    赵鸣没想到,这老秀才学业一般,种田却是一把好手。

    不光讲起来头头是道,自己干起来一看也是门儿清。

    毕竟那些农具,你要不是真的熟悉,就连摆个造型你都摆不出来。

    “老夫自小一边读书,一边耕种的,不过……”

    陆老头皱眉,就算他这样的老把式,对赵鸣手中的种子也是一脸茫然。

    “这是什么?”

    “这是红薯。”赵鸣介绍,“从外洋传入的。”

    红薯就是地瓜、也叫番薯,但凡名字的带番、洋、胡的,那都不是本土的蔬菜。

    比如洋葱、胡萝卜、胡椒等等。

    红薯和玉米都是在明末传入中国的,大家都知道,地瓜这玩意产量高、适应力强,是十足的高产作物。

    在大明,什么都没有吃饱了强。

    陆老头皱眉:“是从哪个外洋传入的?”

    “南洋。”

    番薯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

    陆老头说:“南洋天气炎热,只怕在京城无法种植。”

    没想到他果然懂行。

    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在吕宋做生意,吃到当地一种叫“甘薯”的作物。

    这食物果如其名,又好吃、产量又高、还广种耐瘠,简直没有缺点。

    中国人么,就会种地,就会做饭,见到好吃的就想弄回家。

    于是,他就着手想把甘薯引进中国。

    只是当时菲律宾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不让出口。

    不过陈振龙并不死心,他将薯藤绞入汲水绳中,躲过关卡检查,最终带回了福建。

    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果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

    产量也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而且生熟都能吃、口味也不错,所以很快向内地传播。

    当时江南水患,五谷不收,饥民流离。

    徐光启之父正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其实,这地瓜种植的推广,也是从明朝到清朝,一个漫长的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

    康熙年间,番薯才引种到浙江、河南、河北、山东。

    雍正年间,传到四川、云南。

    乾隆年间,传到贵州。

    赵鸣拿了烤好的红薯给老头子,陆老头咬了一口,顿时瞳孔放大,好像吃到了什么长老不老的果子。

    太好理解了,这还不是红薯,这是不知道改良了多少代的蜜薯。

    吃这个,和吃糖有什么区别。

    不过,陆老头警惕性还是有的。

    “如今,不是早就不让……”

    明初,沿袭前朝制度,实行朝贡贸易政策。

    这玩意儿就是个赔本赚吆喝,只有赔多赔少的区别,绝没有不赔的。

    加上江浙一带倭寇、走私盛行,朱元璋也认为,王朝的根本在于农业,用不着搞这些商业,因此所以下令“寸板不许下海”。

    虽然永乐年间,有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但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

    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直到隆庆开关。

    这海禁,禁的是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自然,偷偷摸摸的肯定是屡禁不绝,毕竟大海它也没盖子。

    只是既然是偷偷摸摸,那就得猫着,低调才是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